“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历届回顾

第十一届竞赛于200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本届挑战杯有1106件项目(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进入终审决赛,入围高校达432个。竞赛信息化是本届挑战杯竞赛特点之一,组委会邀请专家组开发竞赛官方网站、完善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第一次在挑战杯引入网络申报,网络评审的机制,全程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第十二届竞赛于2011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本届挑战杯自3月启动以来,相继开展了校级、省级、全国级三级竞赛,并首次采用了逐级报备制度。截至6月底,共有1900多所高校的近5万件作品实现了网络报备。经全国评委会预赛、复审,最终有来自305个高校的1252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港澳地区12所大学的55件作品也参加了比赛。1989年,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以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等单位的名义,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首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的时间为1989年12月20日至12月25日,由清华大学具体组织,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举行,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鹏、聂荣臻、薄一波等领导为首届竞赛题词。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致开幕词和闭幕词。何东昌在开幕式上讲话,严济慈等出席闭幕式,评委会主任张维宣布了获奖名单。 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52所高校的430件作品参加这次展览和比赛,其中参赛项目为396项。首届全国挑战杯中共有154项作品获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8项,四等奖91项。 清华大学参赛的15件作品中有14项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以总分640分的高分荣获团体总分第一,捧走挑战杯。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获得优胜杯。石河子医学院获精神文明奖。全国挑战杯起源于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览暨技术交流会。清华大学挑战杯活动的发起主要就是源于学生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希望增强实践的环节。1983年,清华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并在同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学术讨论会和学生科技作品展览,1988年,清华大学首次设立挑战杯。清华大学挑战杯活动展示了近一年来校内学生课外科技成果,评选并奖励优秀作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技术交流,表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突出的系(院)、班级、学生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交流各系(院)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经验等。校内挑战杯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促进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弘扬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自1989年举行首届全国挑战杯后,全国挑战杯每两年举行一届。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创办了一个平台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在校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学生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激发学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营造良好氛围 首届挑战杯竞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借助展览和媒体宣传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后来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首届挑战杯竞赛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所评出的优秀成果在高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部分消除了当时校园中学习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为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创立课外竞赛和交流的平台 可以说,从首届开始,挑战杯竞赛便建立了一个平台,使高校学生可以在那里充分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交流,有助于选拔优秀的作品。同时,挑战杯竞赛更是在参赛选手间、参赛高校学生科技工作队伍之间、参赛作品与企业需求之间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如清华大学余文龙等人的竹草木漂白系列新工艺(可使竹器洁白如新且能够防虫蛀、防霉变),通过转让给竹器厂使用使新工艺在生产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 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不仅是一项大型的竞赛与交流活动,还传递了培养科技与创新人才的理念。为了贯彻挑战杯的精神,各高校需要建立以挑战杯为统领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以此来培养科技与创新人才。 另外,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及时地被开发利用也是本届挑战杯竞赛的特色之一。在这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期间,不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乡镇企业更是派人千里迢迢地前来洽谈技术转让问题。通过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看到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尊重,看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带来了实际效益。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举行后,清华校内将其称为大挑,将校内挑战杯称为小挑。在大挑的指引下,通过学习兄弟高校的经验,通过25届小挑的摸索和积累,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以小挑为龙头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该体系包括四个子体系: (1)科普宣传体系。该部分主要包括校系科协组织的科技类论坛和基础类竞赛,并通过学生科技网进行宣传。很多赛事活动都设置了业余组,便于低年级同学参与。 (2)支持体系。该部分主要包括清华大学学生SRT计划、各种985教学创新基地、校团委的种子基金等。同学们可以自由申报项目,立项审批通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支持。 (3)竞赛体系。该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以人文知识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智能体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竞赛体系;二是每年的挑战杯竞赛及科展。每年参展项目平均达二百余项,参展同学达3000人次以上。 (4)转化体系。该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学校科技开发部等部门合作,举行科技成果推广、交流与推介活动;二是帮助同学申请专利。 首届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并且对于大学生们重塑科学精神、更深一步进行科学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挑战杯竞赛激发学生们对知识、对科学的渴求。在挑战之路上,大学生们找到了将思想付诸行动的契机,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明白学以致用的深切含义。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办至今,已然经历了20个年头。自1989年清华大学创办开始,1991年浙江大学承办第二届并逐步促进竞赛向规范化发展,它逐渐成为一项体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精、尖赛事,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浙江大学在推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发展,以及完善比赛体系的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1年11月4日至11日,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果交流和评比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51所著名高等院校,以及《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由浙江大学承办。在本次成果交流和评比会上,共展示了来自28个省、市的168所高校带来的553项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各省、市自治区的精心筛选,涉及社会科学论文(法律、教育、管理等)、科技作品与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其中社会科学论文186篇,科技制作289项,社会调查报告78篇。参赛人员中,本科生379人,硕士生106人,博士生41人,专科生28人。前来参加本次竞赛及成果交流会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余位代表和61所发起高校和新闻单位的七十余位领导。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选,最终上海交通大学以400分的总成绩摘得挑战杯,获得第二至六名的依次为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另外,本届竞赛还评选出了10个省级组织奖,20个学校组织奖。浙江大学获特别组织奖。 在这届挑战杯上,将这项竞赛正式定名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届大赛期间,初步建立了选拔、申报、评审的竞赛机制;确立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各自独立运作的竞赛机构;形成了两年一届、高校承办的组织方式。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浙江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突出竞赛科技创新和育人功能等方面,主要有以下特色和创新: 从松散到规范,广受各界关注 第二届挑战杯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它是挑战杯的另一个新起点,使得党和领导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浙江大学组委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比赛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首先,组委会规范了参赛作品的分类,以及学生作品的参赛条件,如毕业论文不得参加比赛;其次,比赛设置了省预赛,让比赛的评选机制更完整和完善,并严格规定了作品的评分标准和评委的条件,要求评委与指导老师分开;最后,在全国征集挑战杯会徽,使得比赛步入正轨,成为真正的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大赛。 当然,第二届挑战杯竞赛之所以能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和浙江大学的竞赛筹备领导小组所有成员的努力分不开的。当时,大家统一思想,在办好、办活比赛的指导思想指引下,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来推动整个学术活动的有序进行。校党委副书记朱深潮、副校长卜凡孝高度重视这次竞赛,亲自抓筹备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筹备会紧抓竞赛规范制度建设和创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本届竞赛和评比的顺利展开。本届活动质量好、水平高,得到全国高校的一致认可。 强调公平公正,注重知识产权 公平和公正是学术科技竞赛能顺利举行的关键,第二届挑战杯竞赛尤其强调参赛作品的品质和真实性。本届竞赛评审委员会严格审查和考核所有参赛作品;筹备领导小组对所有审查和考核进行全面细致地监督,确保竞赛结果的公平性。而且,浙大当时就已经有了知识产权意识,注重学生的科研成果保护,杜绝学术作假和舞弊行为。 高质量的竞赛逐步增强了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创新创业打下成才基础。同时,大规模、高品质、好效果的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也推进了高校对大学生科研的关注度,使挑战杯竞赛成为部分学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型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第二届挑战杯竞赛使每个大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展现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鼓励学生创新,重视学生实践 第二届挑战杯竞赛向全国各地高校征集科技创新作品,参与的学校和学生总数与第一届相比明显提高。虽然组委会对各代表团的作品数作了限制,但仍有不少省(市、自治区)的参赛作品数量超出了规定的数额,有的学校为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 这次参赛的作品,来自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他们没有或只有很少经费,测试、制作条件都很有限,但在学校组织和支持下,在教师指导下,努力钻研,苦干巧干,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大量成果。而且,当时浙大也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技创新。参赛作品选题面广,富有新意,结合实际,不少项目既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又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但解决了生产上的具体问题,有些项目(主要是研究生的作品)已处于这个科技领域的前沿,并做出了某些突破性的贡献。 而且,浙大抓住举办挑战杯竞赛的机会,培养了许多学生干部,青春的身影活跃在挑战杯的各个赛事阶段,比赛的开幕式和闭幕晚会都是由学生自己举办的,其规模之大、形式之新颖、内容之丰富在当时可称为经典。 挑战杯竞赛还将继续发展壮大,挑战杯公平公正的学术精神也将代代传承。学校和大学生都应该保持更好的心态,摈弃功利化倾向,让挑战杯竞赛活动真正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为社会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并成为社会各界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之后,上海交通大学承办了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本届竞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挑战杯竞赛的各项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1993年8月,竞赛开幕前夕,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江泽民同志亲自为竞赛题写了杯名,使其影响更加广泛。该项竞赛在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凸显,为其今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类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11月1日至8日,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本届竞赛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59所著名高等院校,以及《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9家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240多所高校的近千名来宾参加了此次盛会。11月6日上午9时,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了开幕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袁纯清、中国科协副主席叶淑华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组委会主任、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烈致开幕词并宣布竞赛开幕。 7日,挑战杯竞赛决出名次,在参加竞赛的760余件作品中,来自北京大学等17所高校的19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获总分第一名,捧得挑战杯,上海交通大学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鼓励奖1项,积340分列第三名,获优胜杯,又因出色的组织工作而获特别组织奖。8日,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影城落下帷幕。第三届挑战杯竞赛是在全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喜人形势下进行的,是展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及良好精神风貌的一次盛会,是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素质的一次重要教育活动。 高举科教兴国大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英明论断,是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经验的科学总结,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雏形业已形成。举办第三届挑战杯竞赛,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广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的优秀科技成果,并使之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使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接合,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本届竞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是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对上海寄予厚望。上海是近代中国科技的发祥地之一,建国以来上海科研战线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上海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在全国发挥改革开放的龙头作用。上海要完成这一重任,靠的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尤其是青年一代;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无论何时都离不开全国各地的鼎力相助,上海希望能够一如既往地加强与各省市、各部委和各高校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上海当时已经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上海团市委、教卫办、高教局等各级行政部门都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办好此次挑战杯竞赛,上海各界也希望能够藉此机会为上海市的科技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正是基于此,第三届挑战杯竞赛从筹划之初便高举科教兴国的大旗,希望为促进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重培养学生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挑战杯竞赛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之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便于从事科技开发和转化等工作,从实践上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时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200多万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并进行转化的潜力非常大。当时,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把第三届竞赛的主题定为科技大学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正是基于注重大学生科技转化能力的培养的考虑。所以,在本次竞赛的选拔及评审当中,组委会充分考虑了科技作品的经济价值,选拔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优秀科技创新作品。 注重引入企业等外部资源办好竞赛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是相当不足的,而其中能用于各类研究人员从事科研课题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要搞科技研究和开发,尤其是大型科研项目,很难从国家获得大量财力支持,只能另辟蹊径。企业支持科研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财力的不足,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还不是很透彻,企业赞助教育活动不像如今这么盛行,还是属于非常前卫的举动。而上海交通大学在这个问题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80年代中期便率先接受海外校友捐赠,兴建了包兆龙图书馆,在举办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上,交大也是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外部资源,这对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度积累,完善各项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是继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之后,第三所承办挑战杯竞赛的高校。挑战杯竞赛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各项规章也有了一定的建制,但仍然还不十分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在总结本届挑战杯的经验基础上,为今后挑战杯竞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参考意见,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多项挑战杯竞赛评审等机制。 1993年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届令人难忘的竞赛,这项全国性的赛事在团中央的领导下、众多高校的参与下肯定能越办越好,成为我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一件盛事! 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终审决赛暨成果展于1995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本届挑战杯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由武汉大学承办。本届挑战杯秉承了竞赛活动一贯的宗旨,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学术科研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的评比表彰,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迎接挑战,引导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在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成才。李岚清副总理等为本次大赛题了词,周光召、朱光亚等100名著名科学家也为大赛寄语勉励。本届挑战杯发起高校82所,共吸引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54所高校的863件作品申报参赛,有821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其中科技制作类380件、论文类318件、调查报告类123件。经过严格、公正的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8名、二等奖51名、三等奖142名、鼓励奖374名,获奖面占申报参赛作品总数的71.2%。复旦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捧走了挑战杯。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工、农医类院校竞赛优胜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综合、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院校竞赛优胜杯。北京、湖北、上海、天津、江苏、四川、黑龙江、陕西、辽宁、浙江、山东、山西、广东等13个省市获省级组织奖,北京理工大学等38所高校获校级组织奖,成功主办本次大赛的武汉大学被授予特别组织奖。重在全面提高素质 与往届比赛不同,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既是团中央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又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列为全国纪念一二九运动六十周年和一二一运动五十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相比较往届比赛,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迎接挑战,要推动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不断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更要激励青年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的合格人才,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 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其参与面之广,竞赛水平之高,竞争之激烈,许多参赛项目实用性之强,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次竞赛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在各自学科领域学有建树、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和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成果,受到专家、领导和评委的一致好评。同时,参赛作品中反映出参赛同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这也是本届挑战杯竞赛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 强化激励和导向功能 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举行的同时,中国大学生科协正式宣告成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也正式建立和启动。这一举措是为规范和推动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做出的积极尝试。这将有助于规范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协助各高校科协工作,促进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营造一个育才、荐才、选才、用才的良好机制和有利环境。 此外,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还首次设立了大学生科学论坛,让大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走上讲坛,畅所欲言。在本次论坛上,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名大学生代表登上讲坛,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和个人成才、如何面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大学生科学论坛对于让青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关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重引导大学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从第一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始,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就得到相关企业的关注,不少还申请了专利,投入生产。随着挑战杯赛事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参赛作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迅速转化,本届比赛特别注重引导大学生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余家企业代表到会观摩,并参与了成果转让洽谈活动。通过洽谈,已有二十多个成果与有关企业达成了转让意向,成交额累计近千万元。 注重引导大学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迅速转化,不仅使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的积极性。 更宽平台 科技创新 与往届比赛不同,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既是团中央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又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列为全国纪念一二九运动六十周年和一二一运动五十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相比较往届比赛,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迎接挑战,要推动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不断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更要激励青年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注重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人才,成为科技兴国的主力军。 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由于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本届挑战杯竞赛自始至终都得到全国各大知名媒体和湖北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国内知名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5家新闻单位为挑战杯竞赛活动作了报道。此外,新华社专门发了通稿,中国新闻社则发了外讯。新闻媒体的关注使挑战杯竞赛活动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也为这一大学生的科技盛会增色不少。 在本次比赛的成果展览上,国际业余科技发明协会(法国)也应邀参加展览,这是第一个应邀参加的外国团体,也是挑战杯竞赛活动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在短短4天的展览时间里,前来参观展览的观众逾万人次。 挑战杯竞赛活动能够进一步面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对于挑战杯活动本身、对于全国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相约1997,海外游子香港重回祖国怀抱。 我们相约古都南京,相聚在紫金山旁,在美丽的南京理工大学,共享这一大学生自己的节日。 比赛场上,选手们激烈角逐、挑战高峰;场外,更值三峡大江截流成功,衔来石壁锁大江。赛场内外,交相辉映,演绎出一幅辉煌壮丽的青春诗篇。1997年11月8日至11月12日,历时5天的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第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活动全国组织委员会由97所内地著名大学、5所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和《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6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本次竞赛共有267所高校参加,其中香港地区高校4所。参赛作品共942件,按理工农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社会调查报告和社科论文三大类进行评奖。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竞赛十分关心,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等专门为第五届挑战杯竞赛题词。邹家华的题词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陈焕友的题词是:展青年一代风采,做科教兴国先锋。在竞赛期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展览同时拉开帷幕,精彩上演。参加展览的339件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和发明制作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57所高等院校,除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的18件作品外,其余的参赛作品都是从603件参加终审决赛的作品中严格挑选出来的。 近三十位评委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从参加终审决赛的603件作品中评出了一等奖19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159项,清华大学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捧走了挑战杯竞赛的最高荣誉奖挑战杯。获得优胜杯的为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前六名和综合、语文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院校的前四名。香港特别行政区5所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了本次竞赛,经专家评审,评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参赛高校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树仁学院获得优胜杯。 经过激烈的角逐,重庆大学获得了第六届挑战杯的承办权。在闭幕式上重庆大学校领导激动地接过了蓝色的挑战杯竞赛旗帜。成果转化出新高 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花7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四川联合大学95级硕士研究生林炜的一项有关皮革制造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及配方利用红巩母液和铬酐下脚料生产蒙囿高吸收铬鞣粉剂KMRC,这一技术在皮革制造中被用于生皮鞣制成革的过程,使革具有使用价值。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世伦认为:花700万元买断一项大学生的技术成果,很值。 林炜的导师张铭让教授说,为了这项技术成果,林炜也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她的好几个假期都是在大江南北的化工厂里度过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花700万元买断这一技术成果,既是对这一大学生的技术成果的认可,也表明了,大学生确实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 紫荆花开在旧都 六朝古都南京和东方之珠香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着不解之缘。一百多年前,正是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签署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使得香港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百年后,1997年7月1日,与祖国母亲分离了多时的游子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1997年第五届挑战杯竞赛活动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不久,香港大学生则首次组团参与竞赛活动,同样是在南京这块土地上。 虽说挑战杯竞赛活动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面对全中国大学生的,然而在这之前这个全中国大学生可能称为内地大学生更为合适。而从1997年起,挑战杯这一赛事第一次将内地与香港的大学生连在了一起,让我们共同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变迁。两地大学生以此为契机,加强了两地的交流与沟通,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实现了两地学子的科技互动。 香港代表队的参赛为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活动开了一个好头。此后几届比赛,无论从参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逐渐提高,三地高校更是通过这样的机会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九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台湾地区将首次正式组队参赛。挑战杯成了一条联结全国大学生的纽带,通过挑战杯竞赛活动,大学生们建立起了纯洁的友谊,并在友好的竞争中共同提高。 自此办赛向社会 由于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和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成为培养高素质新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从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各高校的重视,也越来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本次比赛按照挑战杯为社会办,社会共办挑战杯的办赛思路,首次实行面向社会办赛的方法,目的是通过全社会参与形成一个宣传挑战杯竞赛的高潮,形成一个宣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思想的高潮,形成一个整个中华民族与全世界共同迎接21世纪挑战的高潮。跨世纪的曙光已经照亮,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东方1999年,一个具有世纪性和世界性的年份,这一年,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风雨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的五十岁华诞;这一年,一个告别百年历史,走进崭新世纪的号角吹响了;这一年,又一个百年沧桑的游子澳门重归祖国怀抱;同样是这一年,在重庆大学,挑战杯庆祝了她的十周岁生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群众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赛事,也是全国大学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活动。对于这样一个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活动,能够获得其竞赛活动的承办权,把挑战杯精神在中国的西部传播,就成了重大人的心愿。终于,1997年11月,我校成为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后,第六个举办该赛事的高校。199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参加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的共有全国31个省区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90所高校的651件作品,其中内地制作类作品449件,将产生158件等级奖;内地论文及调查报告类作品202件,将产生131件等级奖。香港特别行政区9所高校的40件作品直接进入终审决赛。澳门地区的大学作为特邀代表,派出大学生代表,携其科研成果前来参加交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也派了代表和大学生科技作品参与交流。挑战杯竞赛开办十二年来首次在祖国的大西北举办终审决赛,也是新的世纪里,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召开的第一次盛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第七届挑战杯举办之际恰值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如何在新世纪的开局之年赋予挑战杯新的内涵和创意,使其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科教兴国的大潮中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对于我们这所百年名校来讲有光荣、有梦想,是机遇、更是挑战! 2001年9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21世纪之初的清秋九月,座落在祖国西部土地上的这所百年名校,以不懈的努力和热情创造打造了挑战杯历史上的又一次精彩盛况。2001年9月18日至23日,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二百余所大学近千名学生相聚古城西安,向全国人民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成果。 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陕西省人民政府、全国学联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这是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办12年来首次在祖国大西北举办终审决赛。本届竞赛以关注西部、关注未来、关注挑战杯为主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竞赛全国组委会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1所内地和香港特区的著名大学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组成。 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205所高校的一千五百余名师生前来参赛,共收到933件(含港澳作品54件)作品。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审,最终,清华大学张吴明的结构光三维扫描仪等19个作品获特等奖,复旦大学陆思渊的转动基板的激光测温等63件作品获一等奖,171件作品获二等奖,452件作品获三等奖。 第七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办十二年来首次在祖国的大西北举办终审决赛,也是新的世纪里,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召开的第一次盛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国家科技后备人才荟萃的盛会,是数百万大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科技成果大展示。第七届挑战杯竞赛活动策划思路开放,定位高远,在活动筹备及终审决赛过程中务求有特色、有新意、有实效。一年多来,经过筹委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各省级团委、各参赛高校的积极配合下,第七届挑战杯在竞赛规模、作品质量、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较以往有所突破。总体来说,本届挑战杯竞赛呈现出下几个鲜明特色: 竞赛覆盖面扩大 竞赛发起单位由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百余家;参赛高校由第一届的31所,发展到本届竞赛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几乎全国所有重点高校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高校在内的三百余所,参赛师生人数达到一千六百人。 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中,西安外事学院作为第一所民办高校,也将参加挑战杯的正式比赛,这在挑战杯的办赛历史上尚属首次。 第七届竞赛首次实现了内地和港、澳、台大学生的同台竞技和交流。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同场参赛,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也首次携作品参展。本届竞赛为中华学子的交流聚会创建了大舞台。 成果社会应用性能增强 据评审专家反映,本届作品整体水平较上一届有大幅度提高。而且很多的作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开发潜力,体现在作品更注重于解决现实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些作品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数理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当一部分已发表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甚至被收入国际权威的SCI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参赛作品高新科技类比重明显提高,涉及学科广泛,瞄准当代科技前沿。在本届终审决赛期间,大学生的参赛成果转让协议一共签约17项,签约合同金额高达7156万余元。其中有4件作品签约分别突破1000万元,而且有一个项目第一期开发投入的1800万元已经到位。尽管在总量上本届挑战杯的成果转让金额未能超过上届,但随着法律监督机制的引入,应该说转让协议的规范性、合法性有了保障。这将会对今后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人才培养效益日益突出 据我们对第二至第六届部分参赛者的跟踪调查显示,很多参赛者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有教授、专家学者,有企业总经理等,他们绝大多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走上了重要岗位。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群英荟萃,为企业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创造了绝好的机遇。我们相信在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我们在中国西部举办这样的科技盛会,一定能够为西部企业吸引人才架设起桥梁。 育人功能又提升,组织手段显科技 办赛之初,根据团中央的有关精神,第七届挑战杯在确定办赛方针时就将丰富挑战杯竞赛办赛内容、全面提升育人功能作为本届竞赛的重要思路之一。因此,本届竞赛在终审决赛期间设计了大学生素质教育高级研讨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组委会委员延安学习考察等一系列面向不同层次参赛代表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挑战杯的办赛内容,而且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和实践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作为一次全国大学生最高水平的科技盛会,从组织手段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全面体现科技含量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陕西省省委副书记袁纯清同志也在视察挑战杯的筹备情况时多次强调组织手段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本届竞赛中,无论是在场馆的布置还是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无论是在作品的申报、检索,还是在评委的评审工作中,无不显示出高科技水平。特别要指出的是本届挑战杯竞赛的专题网站,它以完善的功能设置、简洁流畅的界面、迅捷全面的信息和接近26万人次的访问量,成为本届挑战杯最亮丽的风景线。 赛事广为社会关注 第七届挑战杯形象推广加大力度,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化运作成为挑战杯竞赛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本世纪初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本届挑战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三百余所的高校、参赛代表近一千五百人(港、澳、台学生近百人)来到交大;企业界瞄准挑战杯无限商机,近百家企业或赞助、或宣传、或观摩、或购买成果,都是有备而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1家中央级新闻单位,《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三十多家地方新闻媒体纷纷派遣精兵强将,现场采访挑战杯赛况,跟踪报道赛事进程。 如今,第七届挑战杯已经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艰苦的磨砺,在21世纪的第一个秋天,交大人创造了挑战杯历史上的辉煌一页,扩大了挑战杯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新世纪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开了个好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移师广东,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也是全国 挑战杯竞赛活动这一盛事首次在华南地区举办,竞赛组委会充分利用广东的经济、地缘和人文优势,使本届挑战杯办出了时代特色、广东特色、华工特色。来自内地、港澳台和新加坡的375所高校的1159件参赛作品和选手,及参加评审的国内外1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汇聚华南理工大学。第八届科技竞赛体现更深、更强、更大的特色,有内地的363所高校近一千件科技作品参加角逐。竞赛也为港澳地区高校设置奖项,香港9所高校、澳门3所高校共66件作品参赛,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也参加或观摩了本届竞赛。本次竞赛,除评审外,还安排了科技作品展示、科技成果转让洽谈、学术论坛、企业家报告会及企业招聘会等。 2003年11月20日,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拉开帷幕。本届挑战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来自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新加坡等地大学的师生代表及企业界、新闻界人士近万人参加了开幕式。 经过一系列精彩的比赛环节,24日下午,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在华南理工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清华大学荣获本届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捧走挑战杯。东道主华南理工大学则以团体总分第四名的佳绩夺得优胜杯,华南理工曾德华同学研制的保安巡逻机器人获得特等奖。而复旦大学由于累计三次捧走挑战杯,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获得挑战杯永久纪念杯一座。 经过专家学者们严格细致的审查,在参赛的1168件(含港澳高校66件)作品中,共有22件作品获得特等奖。其中,清华大学刘自鸿同学的人体生物智能传感及应用系统在大赛期间举办的科技成果转让签约仪式上,以300万元的转让价格与北京一家企业,成功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样来自清华大学、创下本届大赛科技成果转让最高价800万元、由博士生刘鹏等同学研发的高性能网络连接磁盘矩阵存储器RAID-M也夺得特等奖。这样,在团体总分上,清华大学当仁不让拿到冠军,获得大赛的最高荣誉,捧走了挑战杯。清华大学也是本届大赛上转让科技成果数量最多、总金额最大的高校。 本届大赛还评选出一等奖作品75件,二等奖作品219件,三等奖作品595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18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获特别组织奖。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5年11月16日至2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 到2005年的时候,挑战杯已经成功举行了八届。十六年来,共有约二百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此项赛事,参赛规模已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等数十所知名高校。 第九届挑战杯,是一届精彩夺目、盛大辉煌、复旦特色、以人为本的挑战杯,为复旦大学校庆庆典年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收尾篇章。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已经成功举行了八届。十六年来,共有约二百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此项赛事,参赛规模已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一千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等数十所知名高校。 本届挑战杯可谓是承前启后,盛况空前。参赛作品数量最多,达到了1171件。参与范围最广,两岸四地共同参与项目竞争,首次真正实现了挑战杯成为中华青年的科技盛会。经过专家学者们严格细致的审查,在参赛的1175件(含港澳高校68件)作品中,共有22件作品获得特等奖。本届大赛还评选出一等奖作品90件,二等奖作品227件,三等奖作品558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台湾淡江大学获得两岸交流杯。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8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 经过连日的展示以及专家们认真严谨的评审,复旦大学以总分420分的最高分捧得第九届挑战杯。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20所高校以佳绩夺得优胜杯,北京大学的专业市场主导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等项目获得特等奖。而清华大学由于累计三次捧杯,获得挑战杯永久纪念杯。第九届挑战杯着力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本届挑战杯是迄今为止参赛高校最多,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比赛,共有1107件入围此次大赛的复赛阶段,内地265所高校和18所港澳台高校,将携701件作品(内地633件)参与终审决赛的角逐。 台湾地区高校首次组团参赛 本届大赛除吸引港澳11所高校参赛外,台湾地区7所高校将携13件作品首次正式组团参加挑战杯竞赛。这7所高校是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树德科技大学、元智大学。据介绍,接到挑战杯组委会的邀请后,台湾地区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高校专门成立了组委会进行选拔,13件作品将参与最后的终审决赛。 本届挑战杯是迄今为止参赛高校最多、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比赛,共有1107件入围此次大赛的复赛阶段。 科技多米诺为大赛揭幕 本届挑战杯首次设立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这是国内首次大学生校际之间的多米诺正规赛事。大赛提出了科技多米诺的概念,除了考评参赛者的码牌技术、布局创意外,更强调结点的科技含量,即运用各种科技原理贯穿骨牌的倾倒过程,将骨牌简单的动、势能与声、光、电等特效结合,呈现奇思妙想、变幻多姿的连动效应,给观看者带来更多新奇体验。 科技多米诺大赛已圆满完成了北京站、武汉站、广州站的比赛,并将于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期间在复旦大学举行总决赛。11月12日至16日,选手将进行多米诺挑战赛摆牌,11月17日进行最后的总决赛。 本届挑战杯竞赛同时还举办了中华巡系列活动,包括火炬接力、成果巡展、精英巡讲等活动,使得本届挑战杯开赛前夕就在全国高校预热。 公开答辩考验选手综合能力 本届挑战杯改变了以往展板展示的方式,首次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最后的评审。公开答辩不仅考察选手的科研能力,还给选手展示综合素质的机会。 在产、学、研协同合作方面,本届大赛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五天的终审决赛期间,将举行挑战杯作品公开展示、科技成果拍卖会等活动。通过搭建项目作者之间,项目作者和企业、社会之间接触沟通、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作品走出校门,让更多有应用前景的作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届大赛还将举办创新人才推介会,倡导建立学校、社会、企业及科研单位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体制。 复旦大学在组织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过程中,努力做到角色定位清晰,力求工作准确到位;敢于谋划,勤于实践,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效沟通协调,力求各方满意;信息传递准确,各方协同配合,力求形成整体优势;善于抓住关键,力求细节完美。 作为复旦百年校庆庆典年的最后一个篇章,复旦大学承办第九届挑战杯牢牢把握住了百年学府一流大学的核心所在,即以注重学术为宗旨,大力弘扬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复旦承办的这届挑战杯,将百年学府的庆典盛事与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紧密结合,呈现给世人以青春活力的激越与深厚历史的深邃。可以说,充分展现了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上海风范、复旦特色。2007年11月,南开大学承办了富有青春与创意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为申办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南开大学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学校明确表示一定要全力以赴争取申办成功,并且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办好此次大赛,办出天津特点、南开特色,将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办成一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青年、面向未来的高水平赛事。 2005年8月,南开大学与共青团天津市委共同向天津市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申办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专项请示,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代表市政府表示:全力支持南开大学、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申办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如能获准,一定办好。 2005年9月,南开大学向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正式递交了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申办报告。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对南开的评估考察会上,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卫工委书记陈超英出席了会议并对南开大学申办第十届挑战杯赛事表示了支持。为了确保申办成功,学校团委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得到了挑战杯全国组委会考察评估团的充分肯定和兄弟院校以及各团省(区、市)委的大力支持。 2005年11月21日,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经过无记名投票,南开大学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承办权。在第九届挑战杯竞赛的闭幕式上,专程抵沪的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同志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同志手中接过了象征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最高级别赛事的挑战杯会旗,晚会主持人和与会的各大高校的师生相约2007年相聚南开,新一届的中国大学生科技盛会将在2007年的南开拉开帷幕。 挑战杯在南开迎来它的第十届。十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对于过去所取得的辉煌的总结;十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着漫漫挑战路的新征程。创新孕育希望,挑战无处不在。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阔别20年后首次回到首都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团中央、工信部、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社会各类资源,举全校之力,承办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0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 此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共收到全国31个省(区、市)507个高校报送的作品1387件;经全国组委会复审,淘汰281件,最终进入终审决赛项目为1106件(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入围高校432个。此届挑战杯规格高、规模大、人员层次多、赛事活动时间长,是历年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层次最广的一届,来自海内外以及港澳台的3800余名精英学子和领导嘉宾齐聚北航将共襄这一大学生的科技盛事! 赛事期间,组委会举办国际大学生创新挑战营、世界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科技作品博览会科技嘉年华等主题活动,同时,信息化的评审、高科技的开闭幕式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展览展示设计都是本届挑战杯的亮点。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突出办赛信息化特点,组委会邀请专家组成开发竞赛官方网站、完善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第一次在挑战杯引入网络申报,网络评审的机制,全程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突出交流国际化特点,组委会将举办国际青年创新交流营,活动拟邀请国外知名高校和港澳台高校青年学生在挑战杯举办期间共聚北航,和来自全国各地数百所高校的挑战杯参赛大学生交流创新心得,分享挑战经验,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突出成果产业化特点,组委会安排了大学生科技作品博览会和世界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借以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号召,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科技创业和就业的能力。促成园区企业和高校科技作品之间的知识产权合作。吸引高素质大学生进行人才和产品的多方位合作。竞赛组委会和科学松鼠会还在挑战杯竞赛期间共同主办科技嘉年华活动,活动定位为一场集合科学牛人和大众名人的科普盛会和一场专业、有趣、欢乐的科学节。第十二届竞赛于2011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举办。本届挑战杯自3月启动以来,相继开展了校级、省级、全国级三级竞赛,并首次采用了逐级报备制度。截至6月底,共有1900多所高校的近5万件作品实现了网络报备。经全国评委会预赛、复审,最终有来自305个高校的1252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港澳地区12所大学的55件作品也参加了比赛。10月中旬在大连理工大学进行最后的决赛。决赛期间,内地、港澳及海外300余所高校的3000余名师生代表参赛参展。此外,来自全国及海外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观摩了作品展,近百家企业与所关注的参赛作品作者进行了投资意向洽谈,有的还现场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书。10月16日,作品在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集中展示和观摩。10月17日~18日,大赛组委会邀请7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评审团队,通过审阅材料、现场问辩、观看作品、分组评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11个学科专业和各学历层次的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