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发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要求,推进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经委党组同意,现将《四川省“十三五”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发展指南》。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全省粗钢产能3600万吨,钢材产能2900万吨,生铁产能2100万吨,铁矿石原矿产能20000万吨,铁合金产能230万吨,钒制品产能2.51万吨(折合为V2O5),钛白粉产能60万吨,钛材产能6000吨,单一稀土金属产能8000吨。“十二五”期间,钒钛钢铁产业向“精”“特”方向发展,利用含钒、钛钢铁新材料,先后开发出了百米高速铁路钢轨、家电用深冲钢板、汽车板、耐候钢、含钒高强度建筑钢材、含钒汽车制动鼓、高强度低合金钢锤头等含钒钛低(微)合金钢产品,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钒钛、稀土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钒电池、钒功能材料、钛化工和钛金属系列产品及稀土功能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和应用项目得到进一步开发。积极推进钢铁去产能,“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共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358万吨,炼钢产能505.5万吨,铁合金产能59.4万吨,炼焦产能413万吨。2016年,全省又压减炼铁产能160万吨、粗钢产能420万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7.5万吨、炼钢产能77万吨;严厉打击涉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取缔利用中(工)频炉生产“地条钢”的违法违规产能。“十二五”期间,重点骨干钒钛钢铁企业普遍推广负能炼钢、蓄热式加热炉、热装热送、煤气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余热余压发电(TRT)、捣固炼焦和干熄焦、烧结机烟气脱硫等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攀西地区抓好钒钛磁铁矿低品位矿、表外矿、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进一步完善计量器具的配备,加大监管检查和考核的力度,提高了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促进了节能环保指标的优化,全省钒钛钢铁产业单位能耗大幅降低。建成一批矿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重大工程,矿区生态保护进一步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科技创新再获突破。攀钢集团公司高速铁路钢轨平直度控制技术研究获2011年国家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氧化钒清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和烧结烟气高效脱硫工艺装备集成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分别获2012年和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达国际先进水平。攀钢钒业成功突破宇航级钒铝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试制的宇航级钒铝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攀西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的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了75%、50%、22%以上,规模化回收利用铬、钴、镍等主要伴生金属初建成效,钒钛磁铁尾矿中钛回收率达30%以上。乐山盛和稀土少铈氯化稀土、氟化铈一步生产法和四川元泰达超大规格闭孔泡沫铝全自动生产新技术分别获2012年和2014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对钢铁行业整合重组,推动25户地方钢铁冶炼企业的兼并重组。龙蟒钛业和河南佰利联联合重组为亚洲第一大钛白粉生产企业,年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钢城集团收购控股柱宇钒钛公司和卓越钒钛公司,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由四川江铜稀土等6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四川金攀西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稀有稀土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中铝四川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配套不完善,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不强。产品结构与地区需求结构不匹配,且区域品种结构优化空间有限。钛产品中高端路线未完全打通,钛及钛合金用途有待拓展。五是面临向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型的压力。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较为特殊,杂质多、难冶炼、难分离,矿物中含硫高。钛白产业仍以硫酸法为主,氧化钒生产仍以钠盐法为主,三废排放量大,处理费用高。六是产品质量与国际产品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内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未构建。另外,钢铁产品除攀钢有板材、高速重轨、特钢等高档产品以外,其余大部分企业都以建材为主;龙蟒和攀钢的钛白产品质量在国内为优质产品,但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稀土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少。资源环境方面,资源的战略地位不可取代。我省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6%,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6.4%,稀土、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二。攀枝花已成为全国单个城市钛企业密集度最高、钛产品品种最多、产能最大的城市。钛原料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钛白粉占全国产量的15%以上;钛渣冶炼技术处于亚洲领先地位,钛原料生产能力位居全亚洲之首,钛精矿、钛渣等已有一定的定价权。全国化解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工作进入深水区,任务更加艰巨。我国钢铁产业自2011年第三季度起就进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已经持续多年,“十三五”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据相关资料测算,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不到70%,距离合理水平有较大差距。随着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工作的推进,现有措施的压减空间已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问题积累的风险逐步提高。环保治理保持高压态势,给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钢铁行业是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2015年我国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政府追责、公益诉讼、按日无上限记罚、责任人刑事拘留等举措。与此同时,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大幅提高。由于我省钢铁企业环保装备不足,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不能满足环保治理的新要求,须加大环保投入,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钢铁、钒、钛、稀土产业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特别是随着德、美、日、英、法等国发布振兴制造业的计划或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必将大大提高老牌强国的钢铁、钒、钛、稀土产业竞争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紧抓全球产业再分工的机遇,利用局部钢铁、钒、钛、稀土需求增长加快、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等,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不断出现的国际贸易摩擦,钢铁、钒、钛、稀土产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的严峻挑战。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紧紧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战略的重要机遇,牢固树立和切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目标,以创新驱动、兼并重组、产能置换、节能减排、市场开拓、智能制造等为工作重点,推动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规范发展、转型发展,加快重点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做优钢铁,做强钒钛,做精稀土,推动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迈,建成世界级的钒钛、稀土产业基地。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投紧密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平台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省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坚持外向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优势产品“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分工体系;推动国外先进工艺、技术、管理体系“引进来”,促进重点优势企业装备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装备和产能,通过产能置换提高装备水平,积极消纳库存,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研发高端产品,提高应用水平,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 资源综合利用目标:铁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钒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稀土矿山资源回采率大于80%,分离企业资源回收率高于94%,金属冶炼企业资源回收率大于95%,规模化回收利用铬、钴、镍等主要伴生金属。钒钛磁铁矿尾矿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5.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目标: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00公斤标煤以下,吨钢耗新水降到3.5吨以下,水重复利用率90%以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4%,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节水目标。优化钛化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加大钛化工清洁绿色公益技术攻关力度,发展低成本大规模氯化钛白制备技术,循序渐进推进氯化钛白产业体系建立,防止钛白产业体系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搭建多层次、多方式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加大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供需对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突出对重点新技术的持续引导支持,推动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技术搜索推荐平台、创业投资基金、技术转移平台。建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以产、学、研、用、投合作为依托,加快推进建设跨区域、多部门协同、网络化管理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和贯标工作,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制、修订。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对制约行业发展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特别是针对高能耗、高污染和劳动密集等生产环节进行创新突破,促进产业提升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产能置换等措施,提高生产设备精度、性能,加强制造过程控制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优质品率。积极支持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用全寿命全成本概念重点支持应用研发和应用推广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研发方面,重点支持研发平台的建设、开放、合作;应用推广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重点支持产品销售的产融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引入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加速商业应用。探索成果源(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公司—社会化产业化三者互动的商业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优势,以形成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的创新开发机制,推动矿产资源高效清洁低成本开发利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满足内需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开发总量,努力实现钒钛稀土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高端产品生产。探索将钒、钛、稀土等相关产品纳入战略物资储备目录,将符合条件的钒、钛、稀土企业纳入储备企业目录。积极推动钢铁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特钢和高端普钢比重,提高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用钢省内配套率。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冕宁、德昌整合共建凉山稀土科技产业园。将试验区内其他园区纳入省级工业园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园区服务体系,提高园区承接产业发展能力,引导企业按照产业布局入园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关联发展、成链发展。建立试验区内园区统筹发展的协调机制,深化项目共建、电力交易、土地流转、财政税收、投资收益等方面的合作。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覆盖全产业链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在矿业、钒钛特种钢、钒制品、钛制品、稀土材料等行业领域组建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落实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逐项争取落实国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的各项政策,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攀西试验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废钢铁资源富集、钢材市场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废钢铁资源处置企业,积极发展短流程电弧炉炼钢,推动废钢铁资源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攀西地区的钒钛资源优势,加紧建立面向西南地区、辐射全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钒钛交易中心,提升市场导向功能。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博览会,推动“四川造”钒钛钢铁及稀土产品“走出去”,全面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支持电商平台建设。支持攀钢集团打造“积微物联”综合性服务电商平台,以钒钛钢铁为依托,探索非钢业务服务模式,形成各产业相互依托,共生、共赢、共享的产业生态圈。支持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建设,立足服务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通过设计交易产品、组织交易、结算清算、风险管理、金融物流,开展商品交易业务、供应链融资业务、仓储物流业务。支持天府商品交易所发展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会员、综合会员、经纪会员和交易商,鼓励交易中心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