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 …
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服务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依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政府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确定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期间,成都教育围绕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目标,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程度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在中西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已成为成都重要的竞争优势和靓丽的城市名片。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9%,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0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职就业率达96.4%,69.9%学生进入规模企业就业,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完成规范化社区教育学校、示范社区教育工作站建设,市民学习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41年。教育发展指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不断完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政策和帮困助学制度,保证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全部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帮困助学实现不重不漏全覆盖。实施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78%,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统一和提高人财物配置标准,缩小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差距。通过区域教育联盟、名校集团发展、新优质学校培育等方式,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择校生比例下降到4.14%。2013年,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率先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教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一体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健全分级分类分层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能力显著增强,建成高中直播式、初中录播式、小学植入式、幼儿园观摩式全日制网络教育体系。教育改革取得新成就。人才培养、办学、管理、评价和保障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教师县管校聘等 8项改革试点、示范影响广泛深入。创新开展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有效促进了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都地方教育标准体系基本建成。率先在全国形成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动态监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颁布实施了成都首部地方教育法规《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时期是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依然艰巨;迎接高考改革,面临学生分层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新挑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教育对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适应能力和支持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按照市委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以教师为根本,强化人力资源和教师队伍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关键要素的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水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更加重视教育过程公平,关注特殊群体,使每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提升服务能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结构,为成都打造四中心一枢纽提供动力与支撑。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教育供给方式,提高优质教育有效供给,努力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可选择的教育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解决教育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先进教育经验,加快推动教育发展。到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育人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支持在蓉高校建设双一流取得新进展,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推动成都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推进学科德育,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公民素养和法治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加强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良好人格和担当精神。强化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着力推动法治教育基地和支持体系建设。夯实中小学创新教育基础。广泛开展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学校教育模式,开展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重点建设一批创新教育实验室。把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内容。鼓励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双创教育。围绕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培养学生文化创意项目的研发意识和文化创意能力。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课,开展丰富、多元、优质、创新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实中小学劳动课,开展学农等实践体验活动。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社会实践机制,探索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诚信记录电子平台。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常态化应用,促进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教学、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机对接,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志愿服务、学校军训、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强化课外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推动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学校体育活动和比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每位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计划。开设丰富优质的艺术课程,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创新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加大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力度,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帮助学生形成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和审美理想。建立美育年度报告制度。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聚焦课程课堂,促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转变教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等学习方式,在接受、探究、表达、实践等学习活动中,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学校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科研机构、社区大学等合作,探索品德、科学、艺术、劳动、通用技术教育等学科课程向社会延伸。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优化学段衔接,积极探索不同学段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机制,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和体验性,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高校与地方深度合作。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的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共赢发展。推动政校合作、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探索企业提需求、高校定岗位、政府给支持的人才吸引方式,共同打造一批支撑和引领成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国际研发基地,共同打造环高校周边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成果交易、成果产业化一体化示范区。大力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面向区域产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重点教学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加强建设骨干高职院校。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对民办教育大力支持、依法管理、规范办学、错位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民办学校。支持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互动发展,促进师资、管理、课程、科研等方面资源共享,形成相互委托管理和相互购买服务的新机制。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城市发展定位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选择性教育需求的民办教育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未来学校建设试点。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逐步构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体系。实施师生ict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协作学习、在线评估,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达到90%。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思维能力,建立师生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与学关系。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推进数字化实验室和创新探究实验室运用。运用vr、ar、3d打印等技术开展多种学习体验活动。推进教育决策和管理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互通共享。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支持学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系统,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准化和教学分析即时化。实施学生成长、教师教学行为数据归集计划,推行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评价方式,实现动态、可持续、形成性和诊断性的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畅通多方参与治理的渠道,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信息快速互通。推进一网两标准三中心建设(即教育城域专网改造升级,提高教师、学生ict能力标准,建设教育资源中心、教育大数据中心、教育在线服务中心),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教育治理信息化等计划和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教学评价的深刻变革,达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推动形成市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机会公平均等、资源配置动态均衡、质量水平全域共进、管理方式创新融合的市域统筹发展机制,驱动成都从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向市域城乡教育一体化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进程。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市级统筹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市)县财政投入差距,促进成都市域内的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加大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中职招生就业创业平台,健全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健全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市社区大学、区(市)县社区教育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村(居)社区教育工作站、院落学习室等五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开放共享学校资源,不断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构建特色鲜明、灵活开放、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大学(学校),结合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社区老年人学习环境,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提高老年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建立市民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面向全体市民,建立以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建立市民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制定普通学历教育、技能证书、技术发明等学习经历及其成果的学分转换办法。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达到区(市)县总数的70%以上。全市各类学习型组织覆盖率达60%。打造国家级特色课程30门、市级特色课程60门以上,特色微课程2000个以上。完善市民终身学习o2o平台,平台注册人数达50万以上,建成30000课时学习库。建成20个以上市民学习体验中心(基地)。办好国家开放大学华侨学院,促进华文在线教育。建好国家开放大学天府新区实验学院。推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围绕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适应成都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调整。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等。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生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健全市、县两级定期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机制,指导学校建立教育质量内控机制。建立运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对区(市)县和学校进行考核评价的机制、反馈改进机制,在关键质量监控点和薄弱环节建立预警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及时干预与纠偏。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国家实验区任务,形成市、县、校三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控机制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督导评估范围,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评价考核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人,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所在区域文化底蕴,设计和构建学校文化风格,塑造一校一品文化特色,提升办学品质。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学校建设成为社区居民学习中心。建设绿色校园。实施环境育人,建设美丽校园。围绕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完善校园安全环境标准,严格对学校土壤、水源、建筑和装修材料、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器材、室内空气等进行环保检测与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强化师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行动。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开发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履行教育责任,为学生学习、社会实践、实习和实训提供条件和便利,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城市间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推进成渝经济圈教育合作,继续深化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互学共鉴、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开展市、县级教育部门的合作,强化政策设计、教师交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合作,为学校交流合作提供支持和搭建平台。加强城市之间职业院校校际合作,合作开发课程、培养双师型教师,相互开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城市间中小学(幼儿园)校际合作,开展校际连线,缔结友好学校。推进城市间师资队伍建设合作,鼓励和支持探索城市间师资培训的合作与资源优化,加大互派教师交换任教、互派干部交流挂职的力度,探索和形成师资合作培养、共同提高的新机制。坚持两为主发展原则。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优先发展范畴,强化区(市)县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主体责任。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确保公建配套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积极扶持公益性幼儿园,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立幼儿园保教工作操作规范,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深化城乡、区域互动发展和幼儿园结对帮扶,鼓励幼儿园提档升级,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严格执行国务院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标准。强化城乡统筹机制,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建立成都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城镇化规划及常住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确保公建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通过优化校长和教师资源配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借助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实施精准帮扶,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及教育质量。深化义务教育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缩小市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逐步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思路,坚持名校集团发展、区域教育联盟、依托高校资源等有效方式,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稳步推进学区制改革。培育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精准帮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到2018年,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小学控制在45人/班以内,初中控制在50人/班以内,简阳市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探索并逐步扩大义务教育段学校实行小班化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行动计划,探索领航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等多种模式。坚持分级管理、分类建设,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办出特色,提升品质。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促进学生多元成才。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能力。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教学,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多样优质的校本选修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试点开设大学先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实施普职融合教育试点工程。到2020年,探索建设一批综合高中,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通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技能课程,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需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送教上门、送康上门,逐步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拓展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全面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装备水平,加快市、县两级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切实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各级财政部门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充分保障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活动场地、生活设施设备建设和管理指导人员待遇。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强化监护人责任,构建政府主导、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更加精准的教育资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学籍为基础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与人口、民政、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实施精准扶贫,并建立不断增长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完善幼儿园、高中阶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少年、孤儿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推进专业化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全面提高教师校(园)长学历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校(园)长专业发展能力。加强市、县、校三级培训的统筹联动,推进分层分类分岗的全员培训,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终身学习。完善教师校(园)长培训体系。落实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加强教师校(园)长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校长研修基地。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创新培训机制、模式、方法。扎实推进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成都市教育专家,健全名优教师选配管用机制。加强对新入职教师、乡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班主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等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着力深化全国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示范区建设。健全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编制效益。扎实推进教师全员竞聘工作,健全激励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灵活用人机制。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推进评聘结合,提高中小学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统筹做好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推荐工作。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定期注册工作,畅通不合格教师退出渠道。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2020年,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95%,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比例达95%,义务教育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比例达95%,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比例达15%。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标准、规划、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在新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稳步推进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改革。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认真履行重大教育决策公共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切实发挥好成都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听取公众和社会各界对重大教育决策的意见建议。建立科研支撑行政决策机制。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健全学校章程建设和核准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现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依据章程自主办学。以章程建设为统领,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安全和卫生、资产及财务等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支持建立校务委员会,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加强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和重要制度的知情权。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公办中小学校、教研(科研、培训)机构行政级别。落实教育标准。进一步完善成都地方教育标准,完善标准实施和检验制度。开展教育标准的宣传、培训。推动学校达标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育评估科学化,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得到严格实施。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对违规办学、违规招生等行为开展综合执法。探索建立教育、财政、公安、工商、民政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非法办学办班等开展联合执法。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执法方式,增强对教育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实时纠正的能力。全面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和水平。在学校管理、师生权益维护、招生考试等领域,制定或者修订综合性规定、管理办法。对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全员法治培训,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有效化解矛盾,积极维护稳定。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构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机制,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基层延伸。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审查工作,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惩防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加强廉政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廉洁学校创建,推进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及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教育投入方式与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相适应,将教育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出,按照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逐年增长。建立与地方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等合理联动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建立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与任务,形成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协同机制。政府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施规划的牵头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履职尽责。十三五期间市本级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必须与本规划衔接,全面落实规划的任务、项目,达成规划目标。各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要结合年度计划的制定,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7.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指所有16-59岁劳动力人口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限总和的平均数,该指标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