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阻燃整理 - 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洁尔 …

众所周知,火在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据欧洲阻燃剂协会(FERA)的调查表明,单单在欧洲,每年就有5000多人由于火灾而丧失生命,而且这些数字中,还没有包括由火灾造成的大量受伤者人数,这些受伤人员还需要进行多年的生理、心理治疗,由此可见,火灾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除了对人类生命的伤害外,火灾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德国,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65亿德国马克。在欧盟其他成员国,由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至4万起,死亡人数2至3千人,火灾损失折合人民币2至3亿元,而且有上升趋势。据美、英、日等国对火灾起因的调查,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占火灾总数的一半。所以防止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们的重视。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纺织品火灾危害的严重性,开始研究防止火灾的对策,并於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阻燃纺织品,但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它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早期主要是不耐久的暂时性的阻燃整理,限制了它的发展速度和向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应用。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美国使用了大量的经FWWMR整理的棉细帆布军营帐篷,它不仅具有耐久性阻燃效果,而且有拒水、耐气候老化和防霉的功能。但它并不适宜用于服装和室内装饰。随着各类民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量迅速增加,特别是各种室内装饰、舱内装饰织物(窗帘、帷幕、墙布、地毯、家具布)和床上用品(睡衣、床罩、床单、枕芯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本世纪60年代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各类纺织品的阻燃标准,从纺织品的种类和适用场所限制非阻燃织物。例如,美国已对窗帘、床单、睡衣、童装、汽车用织物、野营帐篷、玩具等各种纺织品,制定了有关可燃性的法令、州法令、都市条令,以及各行业自行制定的标准和规定。日本规定31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地下街道、剧场、旅馆、会场、酒吧、幼儿园、托儿所等公共设施所使用的窗帘、帷幕、地毯、以及老弱幼者使用的床上用品及服装必须达到规定的阻燃标准。另外,飞机、船舶、汽车上使用的各类纺织品在国际上都有明确的阻燃法规。这些阻燃法规的制定推动了阻燃纺织品的发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阻燃性(或抗燃性)是指材料所具有的减慢、终止或防止有焰燃烧的特性。它可以是材料的一种固有特性,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赋予材料这种特性。纺织品阻燃技术正是建立在后一种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性研究。现代燃烧机理研究表明,织物燃烧是一个封闭的链式反应过程,而阻燃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链式反应,即:在放热阶段阻燃剂为强吸热剂;在热降解阶段,阻燃剂作为改变纤维热降解方式的催化剂,使其向着可燃性气体减少,固体增多的方向反应;在火焰区,阻燃剂通过释放自由基的阻断剂、捕捉剂切断链式反应,使活性自由基钝化,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大量研究证明阻燃纺织品所具有的优越性。阻燃织物允许有更长的逃逸时间(增加10倍~15倍),燃烧释放的热量只有未阻燃织物的25%,可使火灾造成的损失减少一半,燃烧释放的有毒气体与未阻燃织物相比,只有后者的1/3(用CO值表示),并且不产生剧烈浓烟,能保护人的生命。有人做了两个装饰性的椅子的比较试验,一个椅子的椅套经过阻燃整理,一个未经阻燃整理,在完全等同的条件下与火源接触,试验发现经阻燃整理的椅套允许有22min的逃逸时间,而未经阻燃整理的椅套只有2min的逃逸时间。许多其他纺织品,如窗帘、地毯、床单等经过阻燃整理后亦可达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通过恰当的阻燃整理,可使纺织品发生火灾的机率大大降低,因而阻止危及人生命的情况发生,明显降低火势蔓延的危险,逃逸时间也可以显著增加。应用于纺织品的阻燃剂成本相对于纺织品的销售价格要低很多;另一方面,阻燃整理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远远超过它的商业意义。该标准使用于非刚性、无支撑的聚乙烯塑料膜(包括透明的、半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表面平整的、不平整的、铸模的或经过其他表面平整的),以及厚度0.33MM的聚乙烯塑料膜。要求其纵向和横向各5个试样的平均燃烧速率不超过3CM/S,按照该标准中具体规定的测试程序进行测试(45度倾斜法),使用SPI燃烧测试仪。该标准中的床垫包括成人用、青少年用、婴儿用便携式、双层、装有芯子的水床及气垫床、沙发床等,但睡袋、枕垫、充液体或气体的床、睡椅等棉絮的套子除外。按照该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香烟法),如果在香烟范围任何方向上的炭长都不超过50.8MM(2英寸),则该单支香烟实验部分属合格。一般要求点燃18支香烟进行测试,只要有一个部位不符合该标准,则该床垫不合格。此外,法规还规定经阻燃剂整理过的床垫产品在其标签上要注明T。加拿大关于纺织品和服装阻燃性能的规定包含在危险物品法规和条例中,加拿大立法议会首先制定了《危险产品法规》,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批准通过了《危险产品(儿童睡衣)条例》、《危险产品(地毯)条例》、《危险产品(帐篷)条例》、《危险产品(玩具)条例》和《危险产品(床垫)条例》,这些条例都必须严格遵守《危险产品法规》的规定,但《危险产品法规》也要依靠这些条例来具体实施,加拿大卫生部负责派检查员强制执行危险产品法规和条例。《危险产品(地毯)条例》中对地毯的阻燃性能没有专门的规定,但要求地毯类纺织品标签上应该有易燃性警示。如果地毯尺寸2.16平方米或长度1.8米或是组合地毯,起标签上应标明:注意-易燃-不能在有明火或高温地方使用。若是非室内使用的地毯,在标签上注明:注意-易燃-不能在有明火或高温地方使用,也禁止在室内使用》。用英文和法文表示,字体要清楚显著。《危险产品(玩具)条例》对用纺织纤维材料制作的毛绒玩具的阻燃性能要求及其测试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按照条例中规定的测试程序对样本进行测试,其火焰蔓延的时间应该大于7S。每次需要测试5个试样,如果有1个不合格,再测另5个试样,若10个试样中有2个不合格,说明该产品没有达到该法规要求。英国对晚装的阻燃安全性要求比较严格,于1985年颁布了《晚装(安全性)条例》,取代了以前的《女睡衣(安全)规定》,又于1987年颁布了《晚装(安全性)(修订本)条例,该条例适用于所有穿作晚装的衣服。该标准对家庭内装饰织物(如窗帘、帷幕、床罩、家具包布等)的阻燃要求以及测试方法都做了相关规定。根据GB/T5455垂直法进行测试,地下民用建筑中的装饰织物都必须达到B1级要求,高层民用建筑中的装饰织物都必须达到B1级要求,高层民用建筑中的住宅和旅馆的床罩都要达到B1级要求,而窗帘、帷幕和家具包布根据建筑物和场所的不同也要达到B1级或B2级要求。服装用布如炼钢等冶金部门工人、消防人员严寒地区居民在室内生火环境下穿着的工作服和防护服,老人和儿童的服装,儿童睡衣,玩具用布等,燃烧性能要求见表3。纺织品的种类很多,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燃烧情况也各异。从燃烧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不燃、阻燃、难燃(准阻燃)、可燃、易燃等形态。纺织品的燃烧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热、空气和可燃物。纺织品的燃烧,都是由外来热源引起的,当热源的温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使其分解或裂解产生可燃性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而使其着火。其间,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中发生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至今仍难对它进行定量分析。对纺织品燃烧的定性说明也还不很完善。纺织品燃烧的过程包括加热、熔融、裂解和分解、氧化和着火等步骤。在各个步骤进行的速度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纺织品加热后,首先是水分蒸发、软化和熔融这样的物理变化,继之才是裂解和分解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纺织纤维的比热、热导率、熔融热和蒸发潜热等有关;化学变化又决定于纤维的分解和裂解温度、分解潜热的大小。另外,纺织品的种类、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等对其燃烧也是有影响的。对于纺织品的燃烧性的划分,有不同的表述,表9是日本东洋纺公司和田有义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纤维素纤维受热不熔融,遇火焰后燃烧较快。纤维素受热后产生热裂解,裂解产物为固态、液态物质和挥发性气体。纤维的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阴燃)。有焰燃烧主要是纤维受热裂解时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或挥发性液体的燃烧,而阴燃则是固体残渣(主要是碳)的氧化,有焰燃烧所需温度比阴燃要低得多。纤维素的裂解是纤维燃烧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裂解将产生大量裂解产物,其中可燃性气体和挥发性液体将作为有焰燃烧的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热,又作用于纤维使其继续裂解,使裂解反应循环进行。一般认为,纤维素纤维的裂解反应分为纤维素脱水炭化,产生水、二氧化碳和固体残渣;纤维素通过解聚生成不挥发的液体左旋葡萄糖,而后左旋葡萄糖进一步裂解,产生低分子量的裂解产物,并形成二次焦炭。在氧的存在下,左旋葡萄糖的裂解产物发生氧化,燃烧产生大量热,又引起更多纤维素发生裂解。这两个反应相互竞争,始终存在于纤维素裂解的整个过程中[1]。温度在370℃至430℃的裂解属于主要裂解阶段。这一阶段失重速率很快,失重量很大。裂解的大部分产物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左旋葡萄糖是主要中间裂解产物,再由它分解成各种可燃性气体产物。可以认为,纤维素纤维的主要裂解阶段发生在纤维的结晶区[4]。温度高于430℃时,纤维素纤维的裂解属于残渣裂解阶段。在纤维素的裂解过程中,脱水、炭化反应与生成左旋葡萄糖的裂解反应始终相互竞争,存在于整个裂解过程中。到了残渣裂解阶段后,脱水、炭化裂解反应的方向更加明显,纤维素燃烧残渣继续脱水、脱羧,放出水和二氧化碳等,并进行重排反应,形成双链、羰基和羧基产物,残渣中碳含量越来越高[4]。由于纤维素纤维种类不同或实验条件的差异,纤维素纤维裂解的三个阶段温度范围会有所变化,但纤维素纤维裂解的阶段性总是存在的,这是由纤维素纤维微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初始裂解阶段到主要裂解阶段,其实质就是纤维从无定形区到结晶区的一个裂解过程。纤维素纤维裂解产物的研究,前人做了许多工作。国外有文献[5,6]介绍,纤维素纤维裂解产物确认的有12种,主要是醛、酮、呋喃、糠醛和核葡聚糖等。国内有人[4]作出裂解气相色谱图后,认定棉纤维有45个色谱峰,人工检出的裂解产物有21个峰,含28个裂解产物,其中有2个为可能裂解产物;阻燃棉纤维检出24个裂解产物,其中有2个为可能裂解产物。近年有人[7]利用PY-GC-MS色质联用仪研究棉纤维的热裂解产物,其结果与以前的结果有所不同,裂解产物及含量示于表4。在所有的裂解产物中,只有水、二氧化碳是不燃烧的,而醇、醛、醚、酮、酯、呋喃、苯环都是易燃的。这在研究阻燃整理和阻燃剂时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阻燃整理使这些易燃物质减少或将其封闭,以达到阻燃的目的。涤纶纤维是应用较广的合成纤维之一,它的燃烧与其他合成高分子材料一样,和高温热源接触,吸收热量后发生热裂解反应,热裂解反应生成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在空气(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被纤维吸收后,又促进了纤维继续热裂解和进一步燃烧,形成一个循环[8]。合成纤维持续燃烧,必需具备下列条件:①高聚物分解,能产生可燃气体:②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加热高聚物,使之连续不断地产生可燃气体;②产生的可燃气体能与氧气混合,并扩散到已点燃的部分;④燃烧部分蔓延到可燃气体与氧气的混合区域中。针对这四个条件,人们提出了阻燃的基本原理:减少(或者基本没有)热分解气体的生成,阻碍气相燃烧的基本反应,吸收燃烧区域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材料的阻燃性,常通过气相阻燃、凝聚相阻燃及中断热交换阻燃等机理实现。抑制促进燃烧反应链增长的自由基而发挥阻燃功能的属气相阻燃;在固相中延缓或阻止高聚物热分解起阻燃作用的属凝聚相阻燃;将聚合物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带走而导致的阻燃,则属于中断热交换机理类的阻燃。但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实际上很多阻燃体系同时以几种阻燃机理起作用。有些物质如硼砂、硼酸,加热时熔融,于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膜,起到隔离空气的作用。如磷化物,在固相产生作用,促进炭化阻止可燃性气体的放出。如溴化物,在气相起作用,受热分解产生不燃性气体浮在纤维表面,隔离空气或稀释可燃性气体,从而产生阻燃效应。磷系阻燃剂在与火焰接触时,会生成偏聚磷酸,而偏聚磷酸有强力的脱水作用,纤维炭化,而炭化膜则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和覆盖理论同时起作用的。在材料受热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的自由基加快气相燃烧反应。如能设法捕捉并消灭这些自由基,就可控制燃烧,起到阻燃效果。气相燃烧反应的速度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H0和H的浓度有密切关系。气相阻燃剂的作用主要是将这类高活泼性的自由基转化成稳定的自由基,抑制燃烧过程的进行,达到阻燃目的。此类阻燃剂(主要是溴系阻燃剂)还可以与其他一些化合物(如三氧化二锑)复配使用,通过协同效应得到明显提高。所以此类阻燃剂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大量应用于阻燃多种塑料、橡胶、纤维及涂料等,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溴系阻燃剂的主要产品有十溴二苯醚、四溴双酚A、四溴二季戊四醇、溴代聚苯已烯、五溴甲苯和六溴环十二烷等。溴系阻燃剂的主要缺点是降低被阻燃基材的抗紫外线稳定性,燃烧时生成较多的烟、腐蚀性的HXO和有毒气体,造成二次公害。因此,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机磷酸盐阻燃剂最主要的产品有红磷阻燃剂、磷酸铵盐、聚磷酸铵盐等。磷系阻燃剂起阻燃作用的步骤在于高聚物初期分解时的脱水而炭化。而脱水炭化必须依赖被阻燃物本身的含氧基团,与这些含氧基团反应,生成磷的含氧酸,磷的含氧酸可催化含羟基化合物的脱水成炭。在高温时(大于400 C)磷酸盐可发生缩合生成环状聚磷酸盐以及高聚合度的多聚偏磷酸盐玻璃体,生成的聚磷酸盐可将材料表面与氧隔绝。磷酸酯类阻燃剂受热时和氧作用生成非挥发性磷的含氧酸和磷酸。含氧酸能催化含羟基化合物的脱水成炭,降低材料的质量损失和可燃物的生成量;磷酸受热生成偏磷酸,最后生成多聚磷酸玻璃体。非挥发性磷的氧化物和聚合磷酸玻璃体能严密地覆盖在材料表面使其与空气隔绝。质谱分析表明,三苯基磷酸酯和三苯基氧化膦在火焰中裂解成P2、PO2、HPO2、P0等小分子产物,它们可以捕获氢自由基,在气相抑制燃烧链式反应。磷-氮系阻燃剂又称为膨胀型阻燃剂,它不含卤素,也不采用氧化锑为协效剂,含这类阻燃剂的高聚物受热时 ,表面能够生成一层均匀的碳质泡沫层,起到隔热、隔氧、抑烟的作用,并防止产生熔滴现象,所以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膨胀型阻燃体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气源(氮源、发泡源)、酸源(脱水剂)和碳源(成碳剂)。膨胀型阻燃剂主要通过形成多孔泡沫碳层在凝聚相起阻燃作用,此碳层主要按以下几步形成:(1)在较低温度(150℃左右,视酸源和其它组分性质而定)下,由酸源放出能酯化多元醇和可作为脱水剂的无机酸;(2)在稍高于释放酸的温度下,无机酸与多元醇(碳源)进行酯化反应,而体系中的胺则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使酯化反应加速进行;(3)体系在酯化反应前或酯化过程中熔化;(4)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和由气源产生的不燃气体使已处于熔融状态的体系膨胀发泡,与此同时多元醇和酯脱水碳化,形成无机物及碳残余物,且体系进一步膨胀发泡;(5)反应接近完成时,体系胺化和固化,最后形成多孔泡沫碳层。我国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阻燃剂SCJ-968和山东巨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阻燃剂CP都是含磷氮有机化合物。目前,所用阻燃剂主要有含卤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卤一磷化合物、无机添加剂及膨胀型阻燃剂。其中含卤阻燃剂是目前世界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但由于卤系阻燃剂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腐蚀性气体及烟雾,造成二次公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阻燃剂无卤化呼声日益高涨,2003年11月欧盟国家已经明令禁用五溴二苯醚和十一溴二苯醚等含卤素阻燃剂。而无机添加型阻燃剂由于添加量大,对材料(高聚物)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影响严重,也不是理想的阻燃剂。在无卤阻燃体系中,膨胀阻燃剂是重要的一类。膨胀阻燃剂优于含卤阻燃剂之处在于其燃烧时烟雾小,而且放出的气体无害。另外,膨胀阻燃剂生成的炭层可以吸附熔融、着火的聚合物,防止其滴落传播火灾,因此,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阻燃剂。而无机水合物的阻燃剂如Mg(0H)2、A1(0H)3等将向微细化及纳米化方向发展,而且单一阻燃剂将被复合型具有协同效应的阻燃剂所替代。其中纳米复合材料将作为阻燃的一种新途径。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羊毛阻燃剂AFW就是锆、钛盐的复合物。红磷阻燃效率高、用量少、适用面广,微胶囊化的红磷克服了红磷吸湿、易着色、易爆炸等缺点。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工艺,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才有少数应用的报道。微胶囊化是一种直径0.1-100um的微小容器通常是用于天然高分子膜或合成高分子膜来制这种容器的器壁(囊皮)。膜的厚度因微胶囊化制法及膜素材而异,一般在10.01的范围内。囊皮是由各种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如聚酰胺、聚酯、纤维素和胶类等,由于囊皮很薄,用温度或压力即能破坏而放出囊皮内的有效物,因此可达到保护有效物的目的。由于阻燃剂微胶囊化能够提高阻燃剂的热稳定性及强度,因此很有发展潜力。微胶囊红磷是主要的阻燃协效剂之一,它对A1(0H)3、Mg(0H)2、氮等阻燃体系都有协同作用。随着工业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对阻燃剂工业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对阻燃剂工业相当重视,新的阻燃剂层出不穷。相比之下,我国的阻燃剂工业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部分都停留在仿制国外产品阶段。目前我国的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展新一代的阻燃剂的研究工作。随着加工设备的改进以及研究力量的日益增强,各项性能更好的阻燃剂将会供应市场。。综合说来,今后阻燃剂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势:纤维及纺织品的阻燃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纤维的阻燃改性和阻燃整理。对于棉、毛、麻等天然纤维,只有采用后整理的阻燃方法,即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合、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及粘合等作用,使阻燃剂固着在织物或纱线上,从而获得阻燃效果。对于涤纶、腈纶、维纶等合成纤维,则可在纺丝过程中加入阻燃剂,然后通过共聚或共混改性的方法使纤维具有阻燃性。当然,合成纤维也可以通过阻燃后整理来获得阻燃性能。两种方法相比而言,阻燃后整理方法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比较适合开发新产品。但后整理技术对织物的强力、手感和色光有一定的影响,且阻燃耐久性不如原丝改性。共聚法:将含有阻燃元素,主要是磷、卤、硫,或同时含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引入纤维高聚物分子链中,以提高难燃性。该法的优点是纤维具有耐久的阻燃性,缺点是:阻燃改性单体在聚合物合成的高温条件下易分解,或伴有副反应发生[19],而且对纤维的性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共混法:将阻燃剂加入纺丝熔体或纺丝液中,纺制阻燃纤维。该法要求阻燃剂能经受熔体纺丝的高温,并要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好,不影响纺丝和后处理的正常进行,不使纤维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发生较大变化,无毒,耐久性好。刮刀法是先将阻燃剂等配制成的浆料,用刮刀直接涂布在织物上,这种方法也叫涂层法;浇铸法是将阻燃剂浆料浇铸成薄膜加压附着在织物上,此法适用于需要高阻燃剂含量的大型帷幕和土木工程用的制品;压延法是将阻燃剂浆料在压延机上制成薄膜,再粘合在织物上。随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缺点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易燃性。在合成纤维中,聚酯纤维与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它又属于可燃纤维,所以涤纶纤维的阻燃化很受重视。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聚酯纤维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非常活跃,专利文献大量涌现,新的阻燃聚酯纤维产品不断问世。若按生产工艺过程对其阻燃方法进行分类,则可归纳为以下5种:由于这种方法使阻燃剂结合到大分子链上, 因此其阻燃耐久性极佳。作为阻燃共聚单体, 除了含有阻燃元素、具有反应性基团, 能经受酯交换和缩聚过程长时间的高温作用外,还要考虑对纺丝工艺、加工性及对纤维其它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献上报道较多的阻燃性共聚单体和齐聚物的例子见表。W istel FR 可以纯纺, 也可与其它纤维混纺, 用于制造婴儿睡衣、薄型帷幕、窗帘、家俱装饰布、旅行毯等, 产品的限氧指数为26~27, 并且没有熔滴现象。(4)Heim  日本东洋纺公司1973年生产的阻燃聚酯纤维。它是用聚苯膦酸二苯砚酯剂聚物与聚酯原料混合进行共缩聚制得。纤维中的含磷量为0. 4% , 具有优异的阻燃性, 限氧指数28~33, 各项物理指标及后加工性能与普通聚酯相似, 但其染色性比普通聚酯纤维好, 用分散染料可染得较浓的深色。耐紫外线及耐热性与普通聚酯纤维相近。Heim 纤维主要用于窗帘(薄型花纱窗帘及悬挂的帷幕)、地毯、椅子的座套、车辆船舶内的装饰品、床上用品(被褥、床罩、枕套等) 及衣料等。这种原丝的阻燃改性方法不及上述两种方法普遍, 主要因为需要复杂的纺丝设备。近年来用复合纺丝法制备阻燃聚酯纤维多采用皮- 芯型结构, 即以共聚型或添加型阻燃聚酯为芯, 普通聚酯为皮层复合纺制而成。这样既可以防止卤素阻燃剂过早分解卤化氢离开火焰而影响阻燃效果, 又可防止某些含磷阻燃剂不耐高温的缺点, 并且还使纤维保持原有的外观、白度和染色性。若将阻燃组份与聚酯偏心纺丝, 则可提高阻燃复合聚酯纤维的弹性恢复率。涤纶织物的非耐久阻燃整理与棉织物相似,也是用一定浓度的硼砂-硼酸、聚磷酸铵等的溶液进行整理,整理后的织物通过调节增重一般都能达到所要求的阻燃效果。较难处理的是薄型涤纶织物,通常在相同的增重下,单位面积质量越大的织物,阻燃效果越好,因此稀薄织物往往需要较高的增重率。而薄织物对阻燃剂的吸附不能象厚织物一样充分,阻燃剂易于在织物表面形成白霜,产生阻燃剂渗出的现象,影响外观和手感。所以,薄型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要兼顾织物的阻燃性能和整理效果。六溴环十二烷阻燃整理工艺,采用用高温高压同浴染色的方法,也可使用传统的轧焙烘工艺,效果较好的方法是高温高压同浴染色工艺,但实验证实单独的六溴环十二烷用于聚酯纤维织物的阻燃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加入增效剂等利用协同效应提高其阻燃性能,其代表品种是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JLSUNATF。在阻燃整理前最好做碱减量处理,以改变涤纶纤维吸水性差,带液低的弱点,有效去除织物表面的杂质,防止其他助剂存在,提高阻燃整理效果。先加入少量软水,再加入所需的ATP,充分溶解。用5-10% NaOH溶液滴加至溶液的pH 值至6-6.5,加入80%水,再加入其他助剂后搅拌,并用水稀释至规定刻度。配制好的工作液应尽快使用。改性聚丙烯腈是丙烯腈与第二、第三单体的共聚纤维,与普通聚丙烯腈纤维相比,第一单体丙烯腈的含量通常在60%以下。第二单体通常为氯乙烯或偏二氯乙烯,第二单体的引入使纤维获得阻燃性能。第三单体为亲染料基团,第三单体的含量较低,引入的目的在于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因此,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既具有常规腈纶纤维手感柔软、色彩艳丽、服用舒适的特点,又天然具有阻燃的性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纤维,下表列出了两种国产纤维的指标对比情况。世界上已工业化生产的阻燃腈氯纶产品大多是采用共聚法制造的,即将含阻燃元素的乙烯基化合物作为共聚单体,与丙烯腈进行共聚而实现阻燃改性。下表为部分腈氯纶商品的生产工艺路线。其阻燃单体主要以偏氯乙烯为主,这是因为丙烯腈和偏氯乙烯可在常压下聚合,用偏二氯乙烯作阻燃共聚单体,具有投资少和工艺简单等优点,生产的纤维含氯量比氯乙烯作单体的纤维高,即纤维的LOI高,阻燃性好。但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路线,也可使用氯乙烯甚至溴乙烯作阻燃共聚单体。腈氯纶的生产,一般可分为聚合、纺丝和回收3部分。相比较而言,回收属典型的化工分离过程,生产原理和操作较简单,而聚合和纺丝则要复杂得多。纺制腈氯纶所用共聚合物的聚合工艺,按原液制备方法可分为2种,即一步法和两步法。按照生成共聚物的状态,可分为沉淀聚合和溶液聚合2类。沉淀聚合是指单体溶于聚合介质,而共聚物则不溶于聚合介质,以沉淀的形式析出,这属于两步法生产工艺。沉淀聚合又分乳相共聚和水相共聚。前者产品组成均匀,共聚物质量好,但反应时间长,成本高,回收困难;后者则反应湿度低,时间短,分子量和转化率较高。溶液聚合是指单体和共聚物均溶于聚合介质,聚合溶液脱单体后可直接纺丝,这属于两步法工艺。其特点是工艺流程短,占地少,反应时间长,转化率低,自动控制复杂。一般来说,共聚合是容易的,但要得到理想的能纺出优质纤维的共聚物是很复杂的。共聚合所控制的主要工艺参数是单体的配比、共聚温度、停留时间和引发剂的加入量,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共聚物粘度和分子量。腈氯纶纤维的基本性质特点:腈氯纶纤维具有普通腈纶纤维的柔软、极类似棉、毛等天然纤维的手感。由于其聚合物分子的无晶态结构,因此,像普通腈纶那样,没有固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软化,至140-180℃时纤维硬化不可回复。利用其热可塑性可以制造一些特殊织物。生产改性腈纶纤维中的阻燃剂一般采用卤系阻燃剂,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效果以及与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容性在阻燃领域内是公认的,但卤系阻燃剂在材料燃烧时产生有毒烟气,但在目前阶段,采用卤系阻燃剂进行阻燃改性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棉织物的非耐久性阻燃整理,通常是用硼砂-硼酸、磷酸胺、氯化铵、胍类、聚磷酸铵等含磷、氮、硼的阻燃剂,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均匀地施加于织物,烘干即可。上述阻燃剂经适当的混合复配使用,能产生阻燃协同作用,效果比单组分阻燃剂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织物的增重应在10%以上,并要保证阻燃剂在织物上的均匀分布。尽管棉织物的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工艺比较简单、成熟,但实际生产中也时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类型的阻燃剂易于吸潮,整理后的织物在一定湿度的空气中严重吸潮,影响阻燃织物的整体效果;有的阻燃剂则过于干燥,整理后的织物不是手感过硬,就是易于在深色织物上泛白。因些,要达到满意的整体效果,应根据产品需要选择合适的阻燃剂。JLSUNCP与多羟甲基三聚氰胺树脂共用,在整理过程中与棉纤维素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其具有耐久性的根本原因。也正是使用了树脂与酸性催化,致使整理后的织物强力下降,通常强力降低约20%-30%左右。另外使用树脂会在织物上残留甲醛,在倡导绿色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残留甲醛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纯棉织物阻燃整理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织物的结构,助剂的性能,配方的组成,以及工艺整理过程等。就目前的整理水平来看,纯棉织物整理后其阻燃效果与手感、强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的。经过阻燃整理的纯棉织物,撕破强力损失一般为20%~25%,高者达30%左右。这对于本来强力就不太高的纯棉织物矛盾更为突出。只有通过优选配方,优化工艺,使阻燃效果与强力损失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才能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提高撕破强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添加柔软剂以及机械方法处理。选好柔软剂是改善织物手感和强力损失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研制复配性能好,又能阻燃协效作用的专用柔软剂;采用能将阻燃织物表面物理附着的较硬挺的高分子链节打碎的后整理设备(如白拉卡尼柔软机),可以改善织物手感,增强阻燃防护服的舒适性,会有用力于阻燃整理的进一步推广。羊毛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阻燃元素-氮,回潮率较高,故有较好的天然阻燃性,因此不属于易燃纤维,但对于阻燃要求较高的场合仍需进行阻燃整理。60年代后采用THPC处理,耐洗性较好,但工序繁复,手感粗糙,通常会破坏羊毛制品的原有风格。国际羊毛局研究的方法是采用钛、锆和羟基酸的络合物对羊毛织物整理,获得满意的耐洗阻燃效果,且不影响羊毛的手感,故得到普遍采用。方法是用钛或锆的络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保温浸渍一段时间后,即可使羊毛获得阻燃性,据介绍耐水洗可达50次之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效阻燃方法,得到普遍的推广。不足之处是,锆或钛的络合物对毛织物的色泽可能会有影响,生产时应予以注意。麻类纤维具有强力高、吸湿散湿快、绝缘好、防霉、防腐、抗静电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卫生保健性能及挺括大方、爽身、纹理自然、色调柔和等独特风格。在国际纺织品市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麻类制品被广泛地应用于服装、装饰和其他领域。目前,发达国家对麻类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其中居室装饰织物占20%以上,如桌布、沙发布、墙布、窗帘及床上用品等。由于麻纤维极易燃烧,用于室内装饰会给人身增加不安全的因素。因此,研究麻类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亚麻、苎麻、大麻、黄麻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火源作用下会发生先降解、后分解的热裂解过程,主要产生以下四类物质:a 不燃烧的CO2和H2O化合物;b 极易燃烧的醛酮类化合物;c 呋喃类裂解产物;d 由纤维素脱水形成的的杂环类裂解产物。由于裂解时产生了大量的热和易燃烧的物质,因此就产生了火焰,发生了燃烧现象。根据纤维素的热裂解和燃烧过程可知,阻燃整理就是通过阻燃剂在纤维素的热裂解过程中,促进脱水、脱羟反应,抑制醛酮类化合物的产生,促进麻纤维的脱水炭化,可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从而达到阻燃的效果。含氮、磷元素的阻燃剂用在涤、棉织物上效果很好,而用在锦纶织物上效果却很不理想,而氯化物、溴化物等含卤阻燃剂对锦纶的阻燃作用也不大,所以锦纶织物的阻燃整理不能按常规的方法进行。含硫阻燃剂如硫脲、硫氰酸铵、硫酸铵、硫胍等对锦纶有较好的阻燃效果,整理后的织物能降低锦纶的熔点,被加热的织物很快熔融滴落,带走热量,使织物不能升温燃烧。用硫脲等整理的织物不耐洗,国内目前尚没有一种耐洗的锦纶阻燃剂。据介绍,用硫、溴、锑化合物对锦纶塔夫绸进行涂层整理,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也有用羟甲基脲树脂处理锦纶布的方法,有一定的阻燃作用。涤棉混纺织物因其同时具有纯棉织物的吸湿性、透气性等优点及涤纶织物的高强力特性,深受消费者欢迎,一直在我国纺织面料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涤棉织物的可燃性超过了纯棉织物和纯涤织物。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对涤棉织物的阻燃整理远比对其中任一组分的阻燃要困难。其主要原因有:(1)因为棉是一种不熔融不收缩的易燃性纤维,当涤棉制品燃烧时,棉纤维发生炭化,对涤纶起了一种类似于烛芯的支架作用,从而阻碍涤纶的熔滴脱离火源;(2)涤纶和棉两种聚合物或它们的裂解产物的相互热诱导,加速了裂解产物的溢出,因此涤棉织物的着火速度比纯涤和纯棉要快得多;(3)在燃烧过程中,阻燃剂会在涤和棉两种组分间迁移,因些,也给涤棉织物的阻燃带来了困难;(4)涤棉混纺织物受热时,受热熔融的涤纶组分会覆盖在涤纶纤维表面,而涤纶纤维及其裂解生成的炭会形成骨架,阻止织物收缩,致使熔融的涤纶成为着火区的一种燃料,使织物燃烧更加剧烈。因此,要降低涤棉织物的可燃性,需做到以下几点:(1)混纺织物中每一组分都要进行阻燃化;(2)混纺织物阻燃整理时,采用各自合适的阻燃剂,其作用最好能互补或互不干扰;(3)消除骨架效应和两组分的干扰作用。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市场尚未有理想的涤/棉混纺阻燃剂。国内对于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研究起步较早,山东巨龙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先后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原国家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为主,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科技开发部为协作单位共同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对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技术进行攻关,1998年底在工厂进行了扩试。研制成功的阻燃产品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能,强力高,整理后的织物没有异味,并具有防静电的功能,但存在着手感较硬的问题。关于此阻燃方法的研究,国内有许多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曾做过大量的工作,产品的阻燃性能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手感硬、粘合剂粘轧辊,色泽变化,耐洗性不好,穿着舒适性差等。所以到目前为止采用此方法整理涤棉织物的工业化生产还为数不多。磷氮系阻燃剂在纯棉织物上是最有效的阻燃剂,并证明磷氮之间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这类阻燃剂在涤棉混纺织物上的应用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现将最近二十多年来报道的文献中,不同混纺比时可能达到的阻燃效果,表14所示:从有关应用磷氮系阻燃剂报道文献看来,其中以盐(如THPC等)衍生物、膦酸酯和膦酰胺衍生物受人重视。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施加量与LOI值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一些研究报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棉织物上膦酰胺较磷盐低聚物的阻燃性能好(即达到某一阻燃性所需施加的含磷量较小),但这种优势在混纺织物上随着涤纶含量增加而减小,在纯涤纶织物上情况就完全相反了。涤棉混纺中涤纶含量在75%以下的织物,经膦酰基丙烯酰胺和磷盐低聚物整理后,在未经洗涤前,前者试样仍保持其较好的阻燃性能,可是由于其耐洗性能很差,只有磷盐低聚物整理的试样其阻燃性尚可接受。两种阻燃剂其效果的差异,是因为磷盐低聚物整理的混纺织物,在高温燃烧时释放出氧化磷,它降低了凝聚相棉的可燃性;同时它也进入气相相对涤纶组分的阻燃起作用。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阻燃剂对应纤维素纤维,卤素阻燃剂对应聚酯纤维,都是单一对应的阻燃体系。纤维素纤维与合成纤维混纺的产品,如粘/涤非织造布,若只对粘胶纤维阻燃整理,则熔融聚酯熔滴粘附在炭化的粘胶上,使织物更易燃烧;若只对聚酯纤维阻燃整理,又阻止不了粘胶纤维的炭化燃烧,因此对于纤维素纤维与合成纤维混纺产品的阻燃整理通常是用两种类型的阻燃剂配伍,如采用四羟甲基氯化磷、三(2,3 二溴丙基)溴酸酯、三氧化二锑、六溴环十二烷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近年来磷-氮类协效阻燃剂不断完善,由于其具有整理工艺简单、生产高效等特点,国内外非织造布生产厂家常用磷-氮阻燃剂对熔融性纤维或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的非织造布进行阻燃整理,通过在固相及气相的阻燃作用,抑制纤维裂解产物的扩散和对流而使非织造布阻燃。整理工艺可采用浸渍、浸轧、喷洒等方法。涂层覆盖法主要是针对硼酸、硼砂等传统上常用的阻燃剂,该类阻燃剂在500℃以下时很稳定,不会分解。当非织造布被涂层后,在高温时阻燃剂能在非织造布表面形成玻璃状覆盖层,阻止氧气的供给而达到阻燃的目的。主要指浸轧烘干法、喷洒晾干法、粘合剂粘合法等,由于整理方法简单,工艺便捷,一般可以在线进行整理。采用该方法整理的产品多数只具有暂时的阻燃性,一旦附着在水刺非织造布表面的阻燃成分脱落,不再具有阻燃性能。常用的阻燃剂除了以上提及的磷酸盐类阻燃剂和磷-氮类协效阻燃剂外,还有明矾、硫酸铝、硫酸锌等。涂层整理往往使非织造布透气性明显下降,手感差,不能满足多数产品使用性能的要求,而利用印染后整理设备对非织造布进行阻燃整理,其生产工艺路线长,产品需连续牵伸,要有足够的强力,产量低,生产成本高。非织造布阻燃整理方法 以浸轧烘干法和喷洒晾干法居多。限氧指数法是指织物在氧气和氮气混合气体中发生燃烧时,维持织物烛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气浓度,限氧指数越大,说明产品的阻燃效果越好,反之则阻燃效果越差或不阻燃。限氧指数法虽具有灵敏度高的优点,但对试验条件以及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试验中的氧浓度与织物实际使用条件相差较大,因此限氧指数法非常适合作为科研中的测试手段,而不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在规定条件下,试样斜放呈45,对试样点火,时间1s, 将试样有焰向上燃烧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作为评估织物燃烧剧烈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得的续燃和阴燃时间、损毁面积和损毁长度来衡量织物阻燃效果。在规定条件下,对水平方向的织物试样点火,时间15s,测定火焰在试样上的蔓延距离和蔓延该距离所用的时间,通过测量得到的火焰蔓延时间及火焰蔓延速率来衡量织物的阻燃效果。阻燃性能的测试在阻燃整理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常用的织物阻燃测试方法有两种:垂直燃烧法和氧指数法。在国家标准GB5455-85中对垂直燃烧法有详尽的定义和规范。一般来说,氧指数法比较适合相同材料、相同织物结构的试样阻燃性的横向对比。单独凭借限氧指数值(LOI)的高低,不足以说明该样品阻燃性的好坏;而垂直燃烧法所测得的损毁炭长,则可以客观地描述织物阻燃性。但与垂直燃烧法相比,氧指数法测得数据准确,重现性好。因此,氧指数法更适合用于工艺过程实验使用;垂直燃烧法则可以评价织物的最终阻燃性能。据统计,国际上测试织物阻燃效果的标准测试方法,总数约300多种,对于这些标准方法,要取得良好的重现性,测试条件是关键。其中对数据影响最大的是:(1)织物和空气的温湿度;(2)火焰大小和温度;(3)四周通风条件(试验箱)等;(4)试样大小和火焰的相对位置。各种不同的标准试验方法,由于要求和条件不同,结果常有差别,有时同一试样对某一标淮方法结果较好,但对另一方法,结果不好甚至很差。而且,各种标淮试验方法,对于纤维素类阻燃纺织品的测试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热缩性织物或制品,往往会出现非阻燃得样品也可以通过测试试验,这是多数试验方法的不足之处。因此,采用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结果仅能说明在某一规定实验室条件下,对火焰、热或燃烧表示的安全性,不一定能说明在实际火灾中着火危险性或燃绕程度。在研究或开发阻燃产品时,首先要规定测试标淮和方法。根据不同品种、规格、及其用途和商家的要求,可以查阅国标、其它文献或资科,选用适合的标准测试方法,才能使产品附和要求。表16是阻燃纺织品部分试验方法及测试项目。近年来,我国在纺织品阻燃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先后研制成功了丙纶阻燃母粒、抗燃烧抗静电复合溶料等科研成果;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也先后研制和开发了酚醛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芳砜纶纤维、阻燃粘胶纤维、耐热纤维等阻燃纺织品;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研究院、中国纺织大学和山西煤化所、山西纺织研究院承担的攻关项目预氧丝阻燃织物的配制通过鉴定;中国纺织大学研究的高阻燃粘胶纤维及其混纺织物,氧指数(LOI)达45-50;上海巨化纺织科学研究所先后完成了防火、防水、防霉棉盖布整理工艺、涤棉混纺织物阻燃整理及阻燃剂Scj-969合成、防火、防水消防服面料、纯棉防水防静电阻燃帆布、羊毛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等科研项目;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防强酸、防强碱、抗氧化、防霉变、防虫蛀、防静电、耐日晒、耐水洗的永久性阻燃织物已开始全面上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可以生产永久性阻燃产品的国家。此外,我国研制成功的以回收聚酯废料瓶为主要原料,添加阻燃母粒共混纺丝,生产的阻燃短纤维,用作地毯、墙布等非织造布的原料,因价格低廉,原料充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大连华阳与日本材田嫁接设备应用瑞士公司生产的T20型减量注射器,开发的母粒注射染色法,为有色阻燃织物开拓了极为广阔的前景。纺织阻燃产品研究是纺织阻燃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科研试制及投入工业化生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北京制呢厂生产的兰羽牌纬编涤纶阻燃装饰呢,是高级系列阻燃产品,经国家有关检测中心检测,其阻燃性能及烟雾和毒性物,均符合标准的技术要求,产品花色品种丰富,适用于飞机、船舶、汽车内饰材料,也适于宾馆、写字楼、会议厅等高层建筑内装修用;天津市仁立毛纺厂生产天马牌阻燃装饰布1986年已用于民航用装饰材料;燕山石化公司的燕山牌丙纶阻燃地毯,具有耐磨损、防起毛、耐酸碱、防虫蛀、防霉、弹性好、强度高等性能外,还具有耐老化、阻燃性好、抗静电等优点;周口店壁纸厂的金巢牌高级阻燃布基壁纸,能有效地阻隔火、烟对墙面的燃烧,氧指数可达30;公安部四川科研所研制出阻燃效果理想、物理性能良好的耐久性阻燃棉装饰织物,皂洗五十次后,阻燃效果不变,氧指数大于32,手感好,各项指标达到GB8624-1997难燃材料B1级(窗帘幕布类纺织物材料)的规定,该所研究出的耐久性阻燃涤纶装饰织物,皂洗五十次,阻燃效果不变,氧指数大于42,手感好,各项指标达到了GB8624-1997难燃材料B1级(窗帘幕布类纺织物材料)的规定,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阻燃聚酯均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及使用性能。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最多的是阻燃整理织物,包括纯棉、纯涤纶、纯毛、涤棉和各种混纺的耐久性阻燃织物,阻燃纤维织物的生产和使用量较少,年产量只有300吨左右。随着人民生活与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阻燃纺织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应投入力量和资金加大高性能、多功能阻燃纤维的开发。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军队和消防等对具有高强力、高阻燃性能的芳纶的需求量将会逐步增大,我们应大力开发新型芳纶产品,以适应国防和安全的需要。阻燃聚丙烯纤维用阻燃剂的发展方向是将目前使用的溴系阻燃剂转向磷氮体系阻燃剂及膨胀型阻燃剂,利用其与聚合物相容性好、用量少,热稳定性高等特点,生产低烟、低毒无腐蚀且无滴落的阻燃聚丙烯纤维。阻燃腈纶用阻燃剂的发展方向虽将从目前使用的卤系阻燃剂转向磷氮体系阻燃剂,纤维除具有阻燃特性外,还兼具抗静电功能,这种具有双抗功能的腈纶发烟低、毒性小,后序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良好。阻燃聚酰胺的发展方向是寻求持久高效、防滴落、毒性低、烟尘小,以及对纤维的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影响小的阻燃新品种,将从目前的溴系转向氮磷系。阻燃聚酯的生产是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纤维系列方向发展,选用的阻燃剂将由溴系转向磷系化合物并增加其它复合功能,如抗静电、低起球、抗菌易染色等。阻燃纺织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应视为系统工程,涉及行业广泛,除纺织系统外,其它工业领域应配合支持。因此,应加强交流合作,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吸取我国火灾的教训,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阻燃纺织品的立法,使宾馆、高层建筑必须使用阻燃纺织品。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推动阻燃纺织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对预防因纺织品易燃引起的火灾事故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正确评价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应以其使用场合的要求为准,按用途制订标准。试验方法的制定应以实际着火情况代替实验室小型实验为基准,这是纺织品阻燃标准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应作好阻燃纺织品法规标准的宣传工作,使防火工作落到实处。纺织品的使用是构成火灾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纺织品进行阻燃处理,是降低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措施。结合纺织品阻燃要求,开发阻燃、性能优异的阻燃制品,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预防纺织品的火灾威胁,给人民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证。纺织品对阻燃功能的迫切要求使许多国家制订了相应的纺织品阻燃标准及测试方法;有些国家还将纺织品燃烧性能标准结合有关法律强制执行。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工业部门和研究部门竞相进行纺织品阻燃研究,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剧烈竞争,从而推动了阻燃整理的发展。目前,阻燃整理已经成为纺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染后整理中的一个突出课题。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的纺织品的阻燃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而织物的阻燃技术也必将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化工技术和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完善,真正成为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