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六西格玛品质网

目前,少数企业制造过程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缺陷的预防、质量保持、质量改进和质量评定工作做不到位,产品质量不稳定,这一批次合格,下一批次不合格...在开篇我们先要弄清楚你的企业组织属于哪种类型,以下两个简单的问题可以给诸位看官一些思路 1. 企业组织架构如何?占据人数最多的部门领导是一个怎样的领导? 2. 企业属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是成长期还是稳定期? 一般来说,如果组织的实际架构还是由上至下的管理,人数最多部门的领导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企业处于稳定期,基本上跟赋能结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当然在现如今制造行业处于激烈竞争,国家鼓励创新,各行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背景下,如果制造业再不思变的话,将会有很多的企业陆续倒下。套用电影中的那句话,转变过来就是“其实这个道理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懂,可还是无法避免我的公司或者集团走下坡路的命” 那么如何来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尽量避免制造型企业的悲剧命运呢? 今天将从管理方式的角度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处于传统制造行业的这波企业家,他们真正的黄金时代肯定是已经过去了,在那段黄金时代里,他们的订单有些甚至可以用供不应求来表达。那个时候反正就是“多劳多得”,会人际交往者再来一份附加得奖赏,当然“错了就罚”也不能少。基于这么几个朴素得管理原则,这些企业往往已经成功地从成长期跃迁到稳定期。可稳定下来真的就万事大吉了吗?我看不尽然,君不见有些企业因为被竞争者抢走了大客户,订单量直线下降;有些企业因为野心变大,入了自己未涉足得行当,赔得哭爹喊娘;有些企业内耗过于严重,又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部门争斗堪比宫斗剧等等,这样的悲剧案例数不甚数。 现在来从组织变革之赋能上来说说可能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赋能呢?简单来说,赋能就是企业由上到下,由左向右全面放开权力,只要你敢主动要求,就给你额外的权力去尝试,最大限度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得到你应该得到的。我一向认为人性本善,而且在实际工作的这么多年中也确实验证这一点。没有哪个员工刻意地不去做好,而且人都是又潜能的。另外,也没有一个企业管理者是“睁眼瞎”,真正道德低下,无法为企业创造任何价值的人,有得是一堆的办法将他拒之门外。企业在下坡路的过程中,其实内部员工肯定是第一批感受到的,鲜见那些走下坡路的企业真正听取过员工的意见。常常是表面文章居多,这其实跟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你说那些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切实意识到这一点吗?不是的,他们只是遵循着享受那份稳定期的“三不”原则,“不下基层,不忤逆上层,不输给同层”,能做到这“三不”,已经耗了不少精力,哪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想着怎么把企业人事更上一层楼或者阻止企业人事下行呢。(未完待续) (一) 收起阅读 »人才 就是每天发自内心做事,做事有责任、有思路、有条理,知道单位的事做好了,受益的是大家和自己,能独挡一面,且真心为单位操心的一类人。 人手 就是安排什么做什...人才 就是每天发自内心做事,做事有责任、有思路、有条理,知道单位的事做好了,受益的是大家和自己,能独挡一面,且真心为单位操心的一类人。 人手 就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不安排绝对不做,等着下命令的一类人。 人精 就是工作能力弱于人才,钻营能力高于人才和人手,不愿动手且不甘成为人手的一类人。 一、公司创业之初时 人才协同人手,攻坚克难,建立秩序、建立流程、完善管理,使公司的各项工作起上正轨,于是人才成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大的贡献,从而被任命或部长、或经理的关键岗位。 人手沿着人才设定的方向,配合人才的思路,在公司成长的同时,也大多成为了部门的骨干,在人才的领导下,保证着公司业绩的持续与发展,往往也被任命为或主管或组长,依附着人才共同进退。 人精,在创业之初往往因拈轻怕重、投机取巧,而被人手们所排斥,但因其善于钻营、在人才研究工作方向和工作策略、人手们攻关工作难题的时候,他们在研究人才和人手的性格,研究工作之外的种种。于是在人才和人手们战斗之余时,人精们通过性格研究,四处投“人”所好,取得了人才们的信任,在战斗再次打响时,人精们又恰到好处地帮人才出主意,帮人手们做些小事,逐步地成为了人才的军师,团队的内当家。 二、企业上了规模,业绩平稳时 人才在企业上了规模后,往往会因为业务平台扩大而升职,或总监,或副总经理。而此时的企业因为运作的惯性,流程成熟秩序井然,管理的难度大幅下降,人才们开始享受生活。 人精们此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人才高升后留下的空缺,往往留给了他们,因为流程未变,下面的骨干也没变,人精们按照人才既定的策略,在维护好班子稳定的前提下,可以不费力地坐享人才打下的小江山。 人手们一如既往地挑着基层的大梁,在经验和功劳簿上按步就班,昔日的人精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采取升职加薪的办法笼络昔日的人手今日的骨干们,好在昔日的人才现在的总监也为了感念他们的付出、顾及他们的感受,每有架构调整时,总会想方设法地分拆机构,或巧立名目。或因人设事,把他们都提到中层管理的行列。 于是,皆大欢喜,于是人手们也学着人才和人精们的套路,脱离了一线工作,也开始享受生活。 于是,公司一片歌舞升平。 于是,因为层级太多,上传下达也往往走样。 于是,整体业绩出现滑坡。 三、企业再次危机时 人才因为业绩滑坡被贬,空降的新任不得不依赖人精们,企图力挽狂澜。 人精们本只是通过人的研究而上的位,能起到的依然是个上传下达的作用。 人手们早已不再动手,动脑又不是长项。 空降的老大只好安插自己的人进来。 于是,新老班子共存,管理人满为患,拖拉、扯皮日盛,业绩进一步恶化。 于是,企业走向灭亡。 收起阅读 »相信每一个在企业工作的人都会接触到关于各个企业的劳动纪律的规定,有些企业会叫它员工手册。在劳动纪律里面我们会列出以下这些条款:劳动关系的确定,考勤休假,工资,保...相信每一个在企业工作的人都会接触到关于各个企业的劳动纪律的规定,有些企业会叫它员工手册。在劳动纪律里面我们会列出以下这些条款:劳动关系的确定,考勤休假,工资,保险福利,规章制度,培训,安全卫生,职业道德相关,通告和申诉等内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些纪律执行起来却是百花齐放,各种说法都有。 作为一个既在大型制造业(大于2000人)又在小型企业(约100人)工作过的职场中年人,总结如下可能导致劳动纪律执行不力的情况。 1, 劳动纪律本身遣词造句模拟两可,什么严重啦,故意啦,恶意啦,然而却没有任何的解释性条款注明哪些情况属于严重,恶意;使得在具体执行纪律监督时看起来有这样一条纪律实际上却是无惧可以。有些管理人员就以自己的理解为纲领,随意地开除员工,导致后期的冗长的劳动争议,仲裁过程,劳民伤财,基本都得以公司赔钱收场。而另外一些管理人员面对实际应该处罚的员工,却因为纪律的表述不清,无从下手,干脆放弃处罚,从而使得犯事的员工有恃无恐,继续作乱。 2, 核心管理层往往认为公司的纪律跟自己无关,主要就是约束基层员工的。这样的理念让很多处于管理层的人员无视公司的考勤纪律要求,上班想几点来就几点来,下班想啥时走就啥时走。笔者所在的公司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公司在允许停车的地方都划了具体的标识线,跟外面的停车场一样规范。某部门经理却经常无视这些规范,把自己的通勤私家车停在办公楼门口,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或许是因为办公楼门口设有雨棚而且门口朝北,基本全天晒不到太阳。总之,公司里面没人说他,他也无自知之明,经常在办公楼门口看到他的车子,搞不清楚的还以为公司是销售某品牌汽车的 3, 第三条其实跟上面一条非常相关,普通劳动者觉得管理层都不遵守劳动纪律的规定,凭什么我就要遵守,导致在实际执行劳动纪律的时候会发生以下这种情况:有人管的时候就遵守,没人管的时候不遵守;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一线的员工身上。这也给某些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制造某种程度上的便利。我曾经遇到一个经理,如果他看你顺眼,劳动纪律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他自己也不需要遵守;如果他看你不顺眼,就在你那盯上一段时间,总是能抓住你的一些把柄,上演一些警告,处分,开除的戏码。 4, 劳动纪律在每个部门执行的力度不同,还是第二条的例子,因为总是看到这个某经理将机动车停在办公楼门口,有些员工在加班时间,无管理者看管的情况下便也就上行下效把通勤私家车停到工厂门口。结果工厂的负责人对此员工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而此员工却觉得非常的冤枉,他认为公司的领导都没常识,无何却要求普通员工有常识。长此以往,员工和管理层之间常常是隔阂不小,导致公司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部门内部暗流涌动,员工的归属感不强,人员的流动性高,导致人事部门永远忙忙碌碌在招人,各职责部门一直穷于培训,有些岗位甚至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培训就匆忙上岗。。。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总结,其实解决方案已经隐藏在问题描述中了,之所以分享出来是从一个职场夹心层的角度真心觉得公司其实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即使是看起来只要“照着做,不会错”的一线操作人员也是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上下通行的劳动纪律,只要不涉及公司核心机密的事情都摆到桌面上来讲,有原则,奖惩分明,势必能够真正留下可以为公司带来价值的人才。毕竟对于越来越年轻的这一代来说,工资已经不算是他们留在一个公司工作的主要因素,公司的人文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希望我的文字能够给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带来一些思考,尤其是管理层,这些文字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正。 收起阅读 »提起《西游记》里的黑熊精,我们大多会以为他是个拿着大砍刀的糙汉,胸前挂着大金项链,左青龙右白虎,或者一脸憨厚老实,是一名“我骄傲”的保安。 但我们要知道,神话都...提起《西游记》里的黑熊精,我们大多会以为他是个拿着大砍刀的糙汉,胸前挂着大金项链,左青龙右白虎,或者一脸憨厚老实,是一名“我骄傲”的保安。 但我们要知道,神话都是骗人的。 我们先回顾一下大概情节:金池长老想把唐僧的锦襕袈裟搞到手,放了一把火,但螳螂捕蝉黑熊在后,黑熊精趁乱偷走了袈裟。随后,在观音姐姐的循循善诱下,黑熊精勇于承认错误,并加入了佛教组织。 这个积极阳光的故事,疑点重重。 在失主孙悟空找上门,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时候,黑熊精完全不想和他打,总表现“拿小拳拳捶你胸口”的样子。 第一次打,二人不分胜败,渐渐红日当午,黑熊精便举枪架住铁棒道:“孙行者,我两个且收兵,等我进了膳来,再与你独斗。” 第二次打,又是不分胜负,这时天又晚了,红日沉西,黑熊怪便说:“今日天晚,不好相持,你去,你去!” 但是,等观音姐姐来了后,不输牛魔王神通的黑熊精,没多抵抗,举起双手投降了。 最关键的,作为一个职业妖怪,黑熊精不是冲着唐僧肉去的,也不是冲着唐僧这个小鲜肉去的,只是偷了唐僧的锦襕袈裟。偷袈裟就算了,他却大张旗鼓地举办两次佛衣会,这不是顶风作案,生怕孙悟空不知道袈裟去哪了? 你要知道,黑熊精是到观音禅院里偷的袈裟,就好比是在警察局门口犯事,这与他后来认怂的表现完全不符合。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黑熊精拼命地搞了一个大新闻,就是希望加入到佛教集团中。 但这就会有个问题,黑熊精放着江湖大哥的日子,只为了给观音当保安吗? 要弄清这些,必须先搞清楚黑熊精他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先看黑熊精的朋友圈,和他喝茶聊天侃大山的,不是和他一起哈啤的兄弟,而是“鹤氅仙风飒,飘祆欲步虚”的凌虚子,是饱读诗书气自华的白衣秀士,是研究佛学的专家金池长老。 而这位金池长老,就是学了黑熊精呼吸吐纳的方法,活了二百七十岁。 黑熊精本人文化水平也不低,直逼文言文八级,他给金池长老写的请帖——“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驾过临一叙。” 真是不怕妖怪会打架,就怕妖怪有文化。 其次,他有些任性,有些疯狂,还有些善良。 黑熊精有过真正的善念,在观音庙发生火灾时,黑熊精没有当键盘侠,而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准备救人,“正在睡醒翻身,妖精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 最后,五大三粗的黑熊精,住的是带花园喷泉的高档小区。 他住的地方虽然叫黑风洞,但洞口别有天地,满满的“陋室不陋”style: 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 门口的对子上也写着: 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 你们看,对联上写的可是“仙洞”二字,而门口的小妖们,鼻孔朝天,对孙悟空说的也是:你是何人,敢来击吾仙洞? 一只妖精,哪里来的勇气,敢自称是“仙洞”,而后来孙悟空也说他“没甚妖气”、“修行成仙”。 所以,我们整理一下思路。 1、黑熊精有文化,能打架,没有借助高级法宝,黑熊精仅仅用一柄黑缨长枪,就能与孙悟空大战三百回合金枪不倒; 2、金池长老经黑熊精指点,就活了二百七十岁,而黑熊精本人则是“修炼多年”,“修成人道”,而此时是贞观十三年,所以黑熊精至少生活在西晋(公元317年)之前,甚至更久远。 3、黑熊精住的是“仙洞”,而孙悟空也说他“没甚妖气”、“修行成仙”,所以他不是妖精。 4、黑熊精没有为天庭效力,却主动地加入了观音团队,他和玉帝或者说是道教集团之间,有较大的矛盾。 在建国之前,动物成精的一抓一大把,但不是妖精的黑熊精却很好找,而且像这么牛逼的黑熊精,我只见过一个,那就是——大禹。 《淮南子》里说:“禹治洪水,凿轘辕山,化为熊”,“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这里是说大禹后来化成了一只熊。而且,大禹的父亲鲧死后,也是化成了一只熊。 这样一来就解释了,西游记里其他没有背景的妖怪都被一棒打死,黑熊精却反而有了正式的神职编制。 观音的原话是: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 落伽山会有什么问题呢?正好在那一回里,借着孙悟空描述了落伽山的情况: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浪滚周遭。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鸣霹雳。 这完全是水灾的前兆。而我们知道,金鱼精灵感大王,就是在一场海啸中跑走,去危害人间,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不知是那一日,海潮泛涨”,“那妖邪乃九年前海啸波翻,他赶潮头,来于此处。” 今天是一只小金鱼,明天就有可能是一头大鲨鱼。洪水海啸,显然就是观音菩萨的一块心病。 “守山”就是治水,而治水不就正是大禹的一项绝活吗? 这世上最大的误解,就是你以为大禹只是个水利工程师。 除了会治水,大禹其实很厉害。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杀了著名反派九头蛇相柳,“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镇压了孙悟空的近亲水猴无支祁,“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惩罚了巨人族的首领防风氏,“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硬怼水神共工,“辟除民害,逐共工”。 但立了大功的大禹没有接受天帝的册封,却和观音玩跨界合作,肯定不只是帮助观音守山治水,显然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我们知道,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利,是被天帝杀死的,“(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但仔细想一下,鲧死的比窦娥还冤。 因为这场大洪水原本就是天帝搞出来的,是人民百姓触怒了天帝,天帝很生气,特地降洪水警告世人,“洚水儆予”。 同情百姓的遭遇,鲧挺身而出,才盗取息壤来治水,得罪了天帝。屈原就为鲧打抱不平,说鲧是因为性格正直而死,而不是治水不利,“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到了大禹这里呢,天帝就大力支持,主动地给了治水的宝贝息壤,还派了应龙去帮他的忙。 所以,不是不让你治,而是时候没到,我还生气着呢。 那大禹是为了私仇,才加入了佛教团队吗? 不,不是的。从他开始治水的那天开始,为了黎民百姓,他就放下了私人恩怨,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岗位上奋斗。 但大禹治得了水,却没法阻止天帝的无情冷酷蛮不讲理无理取闹。 大禹的父亲鲧因为“不待帝命”,一言不合就被杀了,还被当做是“四大凶兽”之一;《西游记》里也有写,沙僧失手打碎了琉璃盏,打下凡间,每隔七日飞剑穿胸百余下;凤仙郡县令掀翻了天帝的供桌,全县的人跟着受苦,三年不下雨,“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 天帝无法无天,最后受苦的都是黎民百姓。 在西天取经的一开始,在佛教东进计划的一开始,大禹就加入了观音的团队,他说的是“心愿皈依”。因为他知道,佛教的强大,佛道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天帝就有了忌惮,很多悲剧就不会再发生。 所以,他亲眼看到了父亲和妻子的死去,看到了天帝的自私傲慢,看到了世间的种种不幸,他放下了私人恩怨,放下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得道成仙。 他所做的,和唐僧一样,都是为了使世上不再有杀伐纷争,使人间不再有怨女鳏夫。 或许,这个故事就叫大禹制衡吧。 收起阅读 »[b]86版杨洁导演执导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直到如今称霸荧屏,里面的孙悟空形象深受人们喜爱,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盖世英雄。 作为暑期必播剧,《西游记》陪着我们过...86版杨洁导演执导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直到如今称霸荧屏,里面的孙悟空形象深受人们喜爱,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盖世英雄。 作为暑期必播剧,《西游记》陪着我们过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从少年,就看到了中年。  现在,再看里面那个美猴王,觉得它不如儿时那般威风凛凛叱咤风云了。《西游记》还是那部《西游记》,怪只怪,看《西游记》的人慢慢老了。 《西游记》开篇介绍了猴王出世---------原本是一块仙石,孕一仙胞,产一石卵,化作石猴。 看它的成长环境,野生散养为主,所以长成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坏小孩。坏小孩也有梦想,他师从菩提大师,梦想与天齐平,可惜实力终究没能撑起梦想,石猴被如来压在了五指山下。 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作家南千寻说,五百年前,悟空拜的不是如来,是未来,五百年后,只拜如来。五百年,沧海变成了桑田,顽石长满了苔藓。五百年,一只天不怕地不怕的猴子,俨然猴到中年。  而人亦如此,夸海口时千万别说五百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您走出五百年,归来后充其量是一油腻大叔。 猴王的转机来自公元640年。这一年,唐僧被任命为取经组组长,需要组建任务团队。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最弱的唐僧做领导,现在,自然是懂了。上级提拔人才,一定要思想合格,作风过硬。悟空这只猴子,仗着业务能力强,不听上级安排,不顾全大局,属于危险型人才,他若当领导,只会把大家带跑偏。猴子奉命护佑唐僧取经,才熬来了获取自由身的机会。 成年人的世界,自由都是有代价的,猴子的代价是戴上组织配发的金箍,稍有非分之想,便会受到诅咒。戴上金箍的那一刻,那只中年的猴子,不得不在现实面前认怂了。金箍棒再棒,也打不破自己头顶的咒语。 中年的人生,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由自在,天马行空。规则易守,潜规则难防。孙悟空一路降魔伏怪,真正打死的妖精有几个呢?数一数,也没几个吧。就像网上段子中所说的那样,没后台的妖精被打死了,有后台的都被接走了。鲤鱼精的后台是观音菩萨,画眉大王的后台是弥勒佛,金翅大鹏鸟呢,它已经把师徒四人放到笼子上开蒸了,按说罪不可赦了吧?可是依旧无罪释放,因为这鸟是如来佛祖的娘舅…… 有位好友,在单位,是白领、骨干、精英的那种。这位好友有一天吐槽,如果可以选,她倒想做那种纯粹的妖精,人前轻轻松松百娇千媚,就算被生活打回了原形,也有主人来撑腰。哪里像现在凡事要凭一己之力,还要顾及九曲十八弯的人际关系,前面危机重重,后面没有依靠,真心累。 人到中年,职场沉浮,人人都是悟空。一方面拿出实干硬干来,一方面,还要小心谨慎八面玲珑,成年人讲究不看僧面看佛面,金箍棒明着落在谁身上,实际落在谁脸上,落下来应该什么力度,三思而后行啊。累啊,真心累。 一位女子,在孩子参加完高考后,准备和她的老公闹离婚。她说,这么多年,我过得不像一个女人,完全像只抓耳挠腮的猴子。孩子自己带,房贷自己还,工作不能丢,家务不能落,他的老公,有钱了在外漂着玩儿,没钱了回家冲她要,还要的那么理直气壮,你是我老婆! 我特么就是女版的孙悟空,拿着根棍子,上跳下窜,手脚不闲,过日子像打仗……累就累吧,苦也认了,可老公还挑事,明里暗里把我和他的初恋比,说我没有女人味。奶奶的!你个好吃懒做的呆子,吃着我的喝着我的,还想着高老庄的,我凭什么给一头猪当老婆?女子说,这么多年,自己哭过无数次,可是,当着他的面却落不下泪来。你说,我得对他有多死心啊,在他面前,连泪都挤不出来。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沙僧、八戒,多多少少都有点个人感情生活。独独孙悟空一片空白。在后来各种改编的影视剧中,虽然给孙悟空加了情感戏码,但也是悲凉结局。为什么孙悟空没有感情戏份呢?很简单,这一路九九八十一难,几乎全靠他自己在单打独斗,给他一段风花雪月,他能接的住么? 当一个成年人说自己是孙悟空时,不是在夸自己勇敢有本事。她(他)的心中,一定孤苦至极吧。有位哥们,在私企工作,一次,领导让他加班。他义正言辞的说,上班是必须的,值班是应该的,但加班,我做不到。领导说,滚。于是,他滚着去加班了。 中年人,在生活的洪流中,你不认怂,行吗?头上的箍摘不掉,你就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用自己的隐忍无奈,换取家人富足安稳。 孙悟空,一路西天取经,保着磨磨唧唧的师傅,带着好吃好色的猪队友,防着来头很大的各路妖精,心里难道不憋屈?难道没想过一走了之?可是,孙悟空有得选吗?要么一路向西,要么回到五指山下,那个梦中的花果山,那个自由自在的美猴王,不过是一个天真梦想吧? 生活之苦,中年人无法避让,你若不肯撑起风雨,就有更猛的风雨等着你。有些梦,想想就行了,中年人最终都得负重前行。 每个中年人,内心都藏着一个别人不知道的自己,他无时无刻不在和另一个自己在辩论,在斗争,在厮杀……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真假美猴王大战。结局是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六耳猕猴,可是,里面的情节在中年人看来细思极恐。凭什么说是真的悟空打死了假的悟空?那个自己拿铁棒一棒子击碎的,会不会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有人说,中年就是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老沙的发型,唐僧的磨叽,关键是,离西天还越来越近。压力无法躲避,身材发型可以忽略不计,最关键的,这离西天的距离,一定要重视了。无论如何,健康,才是硬道理。人到中年,已经习惯掩藏起自己生活的不易。可是,你醒来的那一刻,却无法欺骗自己,有多少人,睁开眼后,最先醒来的是一阵心痛呢? 一位失婚的女性这样描述她的清晨,她说,我每天要逼着自己起床,逼着自己洗漱,逼着自己坐到梳妆台前,画一个浓一些的眼妆,来掩饰我的悲伤……什么样的人有本事?在我看来,哭着吃饭的男人,和哭完后化妆的女人。即便心中人仰马翻,也要装出一脸盛世安宁。装习惯了,也就成真的了。 生活哪会那么容易呢,拿着手机到人流密集的地方拍一下,放大了,你总会看到,世界上到处是奔波劳累的人。 日子总会苦一阵子的,不要害怕,慢慢走吧,总有一天会走到天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收起阅读 »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需要企业对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机遇与风险。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需要企业对客户、供方、政府等与之相关的组织进行分析评价,并判断其需求和期望。 4.3质量管理体系范围 本条要求成文信息,也就是说在手册中应予以规定。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本条详细描述了建立公司体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求,比如一个过程的应该有的输入和输出;需要的资源等。 个人理解,不妥之处请指出。 收起阅读 »1、有问题时直接给原因,下对策。    有产品的地方,就会有产品缺陷;有产品缺陷时,就需要去找原因;那么,产品有缺陷问题时,是不是会直接进...经营和管理的秘诀:没有选择的好处 ---让客户满意的的销售和服务恰恰是不给客户太多选择。 ---不给用户选择也使其成本大幅下降。 ---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概括成一句话“少就是多”。 ---对外,不给顾客太多选择可以增加满意度;对内,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员工的幸福感。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者会想办法引导顾客;一个好的管理者需要制定简单有效,同时还能让绝大多数员工满意的制度。   2018年6月2日    未来经济的走向:跟踪经济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话号码成了人的标识,加上手机定位的功能,使我们跟踪一个人的行为变得非常容易。物联网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而跟踪它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在我们担心被跟踪而失去隐私的同时,是否能想到它带来的巨大好处? 当然,有用的技术最终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就是跟踪经济的基础。这个经济规模有多大呢?据估计,到2030年,使用跟踪技术(包括物联网设备制造和基础构架建设)带来的产值可以达到今天电信产业的2倍,而后者今天的市场规模是3.5万亿美元,在这个基础上翻一番就是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而现在,跟踪经济刚刚起步,所以到处都是机会。   2018年6月2日    合作经济:合作比颠覆更重要,原有产业+互联网 ---颠覆式创新:手机的无线充电、电动牙刷;原有产业+互联网,核心依然是原有产业,而其中的本质则是合作经济。更直白的说,原有产业才是每一个创业者应该思考的入手点。使用新技术完成现有产业的升级。合作是今后创业的方式,也将是未来经济的特点之一。   收起阅读 »越来越多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参加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越来越多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上层家庭根本不参加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教育; 而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认为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如今,“一毕业就等于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等口号却在调侃教育,这个曾是底层人向上流动期盼以此改变命运的独木桥。然而现在许多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这种改变命运的方式——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变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的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家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趋高,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样可以获得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也没有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种种现象似乎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而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 对教育的焦虑与过度重视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应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今年七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涨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全貌。 而一条新的道路越来越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那就是读私立学校和出国读书。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216个名额,录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与该校针对出国留学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关系。 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转而拥抱阶层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继承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为此他们不惜搁置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会坚定地反对异地高考,将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贬称为“菜场小学”,避之不及。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 这些现象都带给人们极大的困惑: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底层的上升通道关闭了吗?教育与社会流动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现在人为什么讨厌所谓的“二代”? 现在的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显现,向上流动困难。 优胜劣汰公理遭“二代”现象挑战 “二代”现象反映了社会差别通过代际更替具备一定的遗传性,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和强化而传递给下代。 在地位获得方面,一方面,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影响下代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下代的地位获得,即上代可以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他们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在地位获得上取得优势;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下代获得较好的职位。有研究表明,社会就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拼爹”是对这一现象最形象的概括。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获得大学文凭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大学文凭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对于某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可能只具有象征性的功能,他们的就业不需要完全依靠这张文凭;而对于家庭社会背景差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则具有实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资本。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底层人们向上流动受阻,对教育绝望。而中产阶级,却开始了地位焦虑和对教育的疯狂。社会阶层结构变得更加固化,“拼爹一代”成为人生赢家。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极易激化,富二代、官二代成为了诸多社会矛盾的来源,和一触碰就燃起熊熊舆论之火的敏感词。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 当一个社会是开放公正的,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其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会较大;反之,当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封闭固化,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先赋因素,依靠对上代优势的“继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 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地向每个阶层的人开放,教育中是否不带有任何阶级偏向。因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此外,还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这就是说,教育能否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还受社会因素制约,而且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起决定作用。 只是,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努力?你有什么理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努力是是目前最大的希望。 这是合理的现象吗?父母该为孩子的阶层负责吗?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上升之路艰难和不公平现象频出,确实是目前的悲哀。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 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曾经社会弥漫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乐观,可惜现今,固有的社会制度、固有的社会模式,已经很难有机会进入上升通道,所以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学生,即使上了大学,难有上升空间,难入主流社会。 底层青年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是最差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就是依靠勤奋,上重点中学,也是少数。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书、买不起电脑、不能旅游、不能进艺术班学习,所以消息闭塞,孤陋寡闻,遇到自主招生,要考的素质、考的综合能力、考见多识广,他们就只有败下阵来,所以上重点大学是少数。 即使上了重点大学,他们的身心也会受到摧残,因为他们是你班上最穷的。只好拒绝各种聚会、拒绝名牌的诱惑、拒绝恋爱的诱惑,以最有限的钱或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即使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长期的压抑,会产生自闭、抑郁,会自卑,久而久之,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障碍。 毕业了,要自己找工作,家里没有依靠,父母还望着他们来改变家庭命运!可惜,公开招聘形同虚设,没有人为你疏通关系,没有钱来疏通关系。由于家庭背景,就只有在社会的底层,慢慢挣扎。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给底层有上升通道,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固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已一目了然。赢者通吃的逻辑正在发挥效用,他们占据了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后来者如想取而代之,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产业、人才和户籍政策、部门管理体制、社会结构分工机制、财富分配机制、行业规则和潜规则、生活与安居成本等都成为个人进步的阻碍,个人发展的代价太大,成长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机会变得少而不均等。 赢者通吃的逻辑则让底层与“富二代”“官二代”们难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官二代、富二代从开始就享有最好的教育、医疗、生活资源,而农二代、贫二代却只能为最微薄的资源奋斗。 上行无望,另一种社会想象就是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向下流动,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年轻人尤其是80后一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 “下流社会”这个词原来自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认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世界已然出现“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当今中国正在堕入他所说的“下流社会”。 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讲,社会资源早已被侵占完毕,生活没有了奔头了,得过且过,上行既然无望,不如自行堕入下流社会。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混搭犬儒主义,“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被就业;经商不如做公务员,升官必然发财;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买不起房。”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相反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 一方面,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的结构可以判断出未来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人口结构。上有老、下有小的故事,已经从计划生育政策的80后群体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位幼儿,这样的家庭结构,你说他们会有多高的消费意愿?如果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贷款,他们对全盘人生又拥有多少热情?这场梦刚刚开始,梦的第一层还是父母健康、孩子可爱的美梦,而在盗梦空间结束时却总是以噩梦收场。 一方面,“涨”似乎可以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汇,在房价涨、电价涨、菜价涨的年代里,只有工资不涨。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里,年轻人在尽情的欢歌笑舞;二十年后,公园已被老人占领,年轻人不见踪影,他们已被生活的压力磨灭了热情。 二十年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吃上国家粮,成为人上人,不为未来而担忧;二十年后,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也为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压迫,穷于奔波,再无别的人生追求。 这一个原本要成为社会中坚的群体,一个原本要承前启后的人群,一个以80后的标签在全国掀起讨论的群体,如今已经哑火。 而80后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早已赚够了资本,在最近的第三代移民潮中,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选择了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离开中国,有的甚至带着荣誉,更重要的是带着金钱。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的大剧已经在中国拉开序幕。当代中国社会,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风景这边独好”;从下往上、从里至外看,破坏与堕落百出,危机与混乱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新一代人选择不再坚守信念时,当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时,下流社会真得挡不住吗? 当一个社会,上层在逃离,中层在下流,底层在沦陷时,这个社会能让人看到希望吗? 收起阅读 »公司在2015年9月,董事会决定由内部引入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正式启动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革新。项目历时一年,但是收效甚微,主要问题总结为这几个方面: ...5月13日起,我开通的得到APP的VIP,晚上睡不着就听听书,各种各样的书,哲学的,眼界的,管理的,生命科学的.......   我不喜欢应酬,第一,不能管住自...10年底开始实习,11年算正式大学毕业,大学学的英语专业,因为种种因素,到了一家压铸厂做了三坐标技术员。因为部门经理考虑到我会英文,后来调我做CQE,其实也就类...10年底开始实习,11年算正式大学毕业,大学学的英语专业,因为种种因素,到了一家压铸厂做了三坐标技术员。因为部门经理考虑到我会英文,后来调我做CQE,其实也就类似于助理工程师之类的,跑跑腿,发个文件,回回报告。这样到了12年年初,到了一家台资塑胶厂做QA,负责几个客户,每天都是异常确认、指定检验规范、带人返工,客诉会议、报告回复等等。。。这时看到同班同寝室的哥们做外贸还不错,决然辞职来到一家汽配厂做外贸业务员,前后做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每天发邮件、更新网站信息、报报价,偶尔参加展会,期间也开发了一个大客户,但是怎么说,因为本人性格因素吧,有点偏内向,当然也有家人的因素,后来辞职了。思之再三,应聘了一家木制品工厂的QE,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了,现在做到了部门主管的位置。目前迷茫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目前这家公司从上到下质量意识很差,所有的人都是为了出货而出货,所有的东西都指望检验员检验,自己作业过程中很少能够做到自检。自己想推动质量改善,但是苦无领导支持。2)行业发展受限:目前国家一直在严抓油漆工厂和烤漆工厂,个人感觉行业前景不明朗,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步升高,公司未来有可能会搬回东南亚(现在公司为东南亚工厂)。3)个人发展受限:结合前几年的状况,自己包括好多同事都有这种感觉,公司整体有下滑趋势,人员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等等,自己做的也没有任何积极性。4)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因为目前公司产品除了板材加工外,基本上为手工组装作业,考虑到未来自动化的大趋势,感觉前景一片昏暗。 鉴于以上种种,个人感觉很迷茫,目前也有在招聘网站上看相关的招聘信息,今日发到这里也是盼各位朋友帮忙给予理性分析知道,拜谢! 收起阅读 »一、参加六西格玛黑带考试意义     个人看主要利用准备考试的机会,激励自己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论、工具,重点培养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工作中处理相关问题打下基础。(本人因为工作中经常遇到质量问题治标不治本,苦于无力应对,后在网上了解到六西格玛的方法论,可以说颠覆自己的思维方式,为解决相关问题找到了另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二、如何进行准备 1、了解考试大纲(中质协网站有) 2、了解考试大纲后,针对重要考点,以红宝书为主,蓝宝书为辅进行学习(红宝书先粗读后细读,再看大纲,再读) 3、进行试题模拟(往年试题) 4、对以上三步做好时间分配,建议留20天左右时间进行试题练习。   三、学会借力     由于六西格玛统计部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较高的概率统计基础,因此看书时会觉得非常吃力,本人学习过程当时也异常痛苦,苦于指导的人比较少,现本人利用业余时间以蓝宝书上的例子为基础,用JMP软件进行操作和内容解读,现已录制大部分视频教程,希望可以祝您一臂之力,想要观看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六西格玛与JMP】,有问题可通过公众号加QQ交流群,祝今年参加考试或准备来年参加考试的各位质量战友一切顺利。   收起阅读 »我期待我的孩子,不要像我这样:等到了20岁才开始探寻自我;高中时期埋没在试题与课本中,没有享受青春,结交朋友,探索自己的创造力;大学文凭与产业和就业脱节;走上职...我期待我的孩子,不要像我这样:等到了20岁才开始探寻自我;高中时期埋没在试题与课本中,没有享受青春,结交朋友,探索自己的创造力;大学文凭与产业和就业脱节;走上职业生涯后,还在晚熟中探索为人处世之道,工作生活有些茫然;只有主义,没有主张,只有本土,没有国际,英文不如人,数学也不突出--- 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教会他们思考问题,表达能力,体力,感觉统合能力,提高英语能力,学会玩。 高中用30%的经历考大学,增强记忆力和考试能力以应对考学压力,其他的时间用于结交朋友、享受青春,探索自己的创造力。 读大学,用于找到自己想要奋斗的事情并努力实现之。 不去管那些主义,做一个宽容、包容的人。       收起阅读 »本人从事质量工作有10年了,只在两家公司任职过,第一个公司做了4年,从品质工程师做到品质主管,第二家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公司做了6年,从品质主管做到品质经理...本人从事质量工作有10年了,只在两家公司任职过,第一个公司做了4年,从品质工程师做到品质主管,第二家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公司做了6年,从品质主管做到品质经理,期间兼职担任过2年生产部经理和1年工程部经理。10年的工作告诉我其他部门工作重心和品质部门的期望重心是不可能一直一致的,甚至大部分是不一致的,要做好质量工作,还是要多涉及一些其他部门如生产、工程方面管理的知识。要想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其他部门的支持,就要了解公司发展的重点,其他部门关注的重点,并把自己要完成的工作有机融合进去。否则否则质量人的职场道路永远孤独的,无助的。     质量人原则要坚持,目标要执着,但方法一定要灵活。质量人智商可以一般,情商一定要高,尤其是在中国。 收起阅读 »做质量十多年了,之前的想法一直是认为总经理是公司质量的第一负责人,质量不好,不是质量部的责任,质量是制作出来的、设计出来的、策划出来的诸多云云。毕竟我只是一个...小A进了一家号称比较知名的汽车电镀件工厂做PQE,负责注塑件品质,某天小A到车间巡查,发现产品结构异常,小A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生产责任人及QC,并安排已生产品及库...这两天感冒厉害,脑袋空空的,手头上的工作也闲下来很多。   从2014年6月我跑过来跟目前的老板“混”,我是转业了,从一个台资小家电企业的QA副理变成港资(民营...这两天感冒厉害,脑袋空空的,手头上的工作也闲下来很多。   从2014年6月我跑过来跟目前的老板“混”,我是转业了,从一个台资小家电企业的QA副理变成港资(民营)企业的资材部(采购)经理。   一恍,四年了;虽然趟了采购这混水的人,但是我是浊青莲而不妖的质量心;虽然采购接触的见的人、事、钱多了,但天生愚钝,从没想过“捞一把”,仍然孑然一身。几年来,没有什么业绩,也没有什么过错。曾问过老板,要不要换个人来做这个位置,采购我确实不专业;老板笑一笑,换谁呢?换的人不一定比你好,只要你还有上进心,愿意学习,愿意被培养.......   四年前,来这个公司,第一个小朋友刚满月;而今第二个小朋友也刚满月。 家事,工作事,心事缠身。 快四十了,一个做了10年质量,4年采购的打工仔,却不晓得路该如何走?   6SQ改版之后,就没来吐槽过心声,这几年做采购又备受煎熬;有话没处说,真挺压抑的。   四年,变化很快,尤其是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发展,人们交流方式变了,大家可以在群里吹水,只需点点手机屏幕;不用静静坐在电脑屏幕前,敲打着,思考着...... 收起阅读 »面对“质量问题”,我们学会了什么? 老员工们长期在一线同“质”和“量”做斗争,喜欢在第一时间质疑检查进展,喜欢怀疑别人的准确性,喜欢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喜欢说...面对“质量问题”,我们学会了什么? 老员工们长期在一线同“质”和“量”做斗争,喜欢在第一时间质疑检查进展,喜欢怀疑别人的准确性,喜欢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喜欢说我没发现,喜欢说制度里没有要求…… 于是,大家首先会了三件事:第一推卸责任,第二指责质量人,第三继续推卸责任。 于是,作为一个团体,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并试图去认知和理解,试图通过对制度的漏洞打补丁来改进,只是结果,显然收效甚微。 于是,我们换个思路,会不会是我们的员工没有“质量意识”? 于是,我们又学会了建立或提升“质量意识”。 我们找了找,果然,又有个先驱者站出来了说“质量意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豁然开朗啊;我们试图把培训作为提高质量意识保障,认为已经找到解决质量意识的方法。 当遇到问题,我们说要培训;客户说“嗯,很合理”; 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说要加强培训;客户说“嗯,合理”; 当继续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说继续加强培训;客户说“嗯,有道理” 当再次继续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说“都强调很多次了,为什么还错呢”;客户说“嗯,没兴趣”。 因为客户不满,我们终于丢掉了客户的订单的时候,才发现,企业是要赚钱的,要以客户满意为主,然后我们学会了“客户导向”----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没有“质量意识”? 当我们的产品出现严重问题时,1个领导说报废,10个领导说应该会报废,20个领导说要考虑考虑,50个领导说先考虑挽救,100个领导说先考虑让步放行,200个会怎么样呢;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质量意识”培训的员工会怎么看待,后续他们工作中,或做了领导之后怎么去考虑问题呢。 一个朋友有个属下,本来在某外资企业做机加工时,经常被评为“优秀员工”和“质量/效率标兵”。后来应招做他的属下还是做机加工时,却错误不断,甚至连原先的老员工都不如,有时候强调了很多次的问题还会再犯。前后反差很大,很困惑,最后发现,原来是该员工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不适应现在的领导模式: “原来在外企的时候很多文件描述很详细,而这里很多地方模棱两可” “原来在外企的时候所有错误都有纠防机制,而这里只是领导口头告知” “原来在外企的时候出个问题就是大事没有商量余地,而这里却要保交期大事化小” 上行下效,让个人意识逐步演化成了企业集体意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于是我们学会了“领导作用”----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二条。 我们扪心自问, 在我们培训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时候,我们领导者自己是什么水平; 当我们开始推诿别人怎么样的时候,我们领导者自己是怎么想的; 当我们认为员工质量意识差的时候,我们领导者自己是怎么做的。 然后,我们再一次思考,会不会是沟通上出问题了呢? 沟通,这是一个问题 某个大能又站出来了,说“沟通是一个漏斗”,我们总是发现交代的一个事情,别人经常做不到位常常表现为:说一半和不好意思说,本来需要表达的意思,到了最终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心里想的是100分,嘴巴只讲了80分,别人听到的是60分,听懂的就只有40,只做了20分” 我最常见的是开会,同一个会议纪要,大家会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情与别人的理解有出入; 引申出:“你让我做了,但是没有让我怎么做”结果出问题了,怎么办? 于是引申出,沟通除了要求外,还需要提示方法和过程监督。 我们又学会了沟通这种“过程方法”—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四条。 好吧,学了“过程方法”,我们有效沟通,制定目标,照章办事,该没什么大问题了吧?结果我们发现了新的故事: 我们问谁愿意买有瑕疵的手机?答复是没有人。 我们问谁愿意背着可能有瑕疵的降落伞跳伞?答复是没人有。 我们问谁愿意砸掉自己亲手生产的一台有瑕疵的宝马?答复是没有人。 我们接着问谁对着自己做出不良品、接受不良品、放出不良品视而不见?答复却变成了各种各样 “没有要求啊”“我不知道啊”“没人通知啊”“我不懂啊”…… 台企有个说法“三不”,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不接受不良;好大的牌子在我们公司的走廊里也有,大家看了却没几个还记得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忘了企业是以人为本的,要在制定目标中员工参与,让全员积极地寻求改进的机会,让员工积极地寻求增加知识和经验的机遇,为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好了,我们又知道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三条。 照着做吧,针对每种问题,我们都尽心尽力,都建立一套标准的管理机制,对机制的漏洞不断完善,这就是“管理系统化、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五、六条; 可为什么问题还在不断发生,为什么我们采取的措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发生在哪里? 原因发生在哪里? 有一次,我们发生了一个问题,产品在客户端发现了较多的不合格,我们开会讨论寻找过程的变异点,似乎有很多很多变异,我们逐项采取了措施,半年过去了,客户告诉我们不合格更严重了,出什么问题了呢,为什么采取了措施效果变的更差了? 于是我们推翻了以往的判断,把产品X光、切片,在生产过程中做“三现”(现场、现实、现物)检查,最后发现,客户描述的现象与我们所理解的不一致,我们针对改进的点错了,重新根据知道的真实情况制定改善方案,立即解决。 事实说明,我们有些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三现”原则做事,总是期望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电脑就能解决生产现场发生的问题。 故事告诉我们“三现”很重要,这就是“基于事实做决策”---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七条。 我们还有约20%的问题来自于供方提供的材料或配件,我们迫不得已让步接收,结果却引发了后续问题产生,甚至是客户投诉,我们试图让供方替我们承担责任; 然后,我们能够选择的供方越来越少,由此引发的产品质量水平却提升不大,因为大家都在用同样几个品牌供方的东西,成本下不来合格性上不去,抱怨抱怨的就习惯了也就不抱怨了; 然后有一天,客户跳出来说“我要选择别人的设备,选择别人产品”;此时谁会被谁淘汰,谁又是谁的供方呢?公司没了利益,似乎前面一切努力都白瞎了。 究竟谁是谁的供方? 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我们能发现几十几百甚至几千种企业的供方审核和评价办法,参照一下可以很方便的简历我们公司自己的供应商评价规则和审核标准。 但是随着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提出的要求就越来越多,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我们发现,似乎没有合格的供方,能够提供完全好的零部件;但我们要生产,要供货,急着用,怎么办?让步放行吧,然后回到了前面的怪圈里“客户不满”。 有人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别和大企业比,人家舍得成本,咱们没法用同样级别的成本去找供方”。然后我们要考虑放低产品标准?不太可能,那样我们会更快被淘汰。 怎么办?换个思路,从我们自身找问题,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供方,针对某个特定产品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供方? 没有通过ISO认证行不行? ----有些可以 没有质量管理者行不行? ----有时可以 没有技术部门行不行? ----也许可以 没有检验设施行不行? ----大概行吧 没有过程管控行不行? ----这能凑合 ……尝试那么做试试呢? 似乎好多地方都可以考虑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帮助供方提升,并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这样说出去的话,很多供方很开心,互惠互利么;我们也很开心,质优价廉(综合成本低)么。 供方得到了提升,我们得到了实惠,客户也满意了,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才是大家的“供方”。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思路“与供方互利”----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八条。 质量者的生存空间 作为质量人在公司,整天面对着频发的质量问题,焦急、愤怒、无奈过。现状依然是我们仍逐个部门去了解、调查、协调、推进;忍着别人说:“看到你就烦”的心态,去帮助别人改进,委屈在心里积累着;因为好了是别人的功劳,坏了是质量人做的不够好。 可是我们知道,搞好了公司的质量,我们才有生存空间。 如何减少质量问题? 通过上述八种管理规则,以及“三现”、“三不”、“有效沟通”、“培训”我们就能搞好质量提升公司利润么?我心里没底,因为好的质量水平,应表现出利润的有效上升,这不是一个简单命题。 可是,我们发现了三个事情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第一个,某台资企业的规定,员工的成长和晋升流程是“员工”à“领班”à“质控员”à“技术员”à“技术主管”à“质量主管”……,该公司的理念是:技术人员首先要是一个好的质量者,能够从设计时就考虑到怎么做好质量控制。 第二个,克劳士比《削减质量成本》中特别提到:质量者在行业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要虔诚地将自己置身于业务之外。 成功的质量控制者真的会将自己置身于质量控制活动之外,他会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那些与其下属管理的、不直接相关的事情上。他是“缺陷预防”观念的主要发起人和保护者;他的责任就是努力维持公司管理方面的标准。在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朝着“一次成功”而不是修修补补的方向努力时,他必须是积极的,乐观的。那么,他的时间该如何分配呢? 他应当花30%的时间为老板并与老板一起工作;花40%的时间通工程技术、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的经理们合作,帮助他们实行所需的为保障“缺陷预防”而采取的控制活动;剩下的30%,则是她与他的下属们一起度过的。因此,他必须准确地预算时间,抓住每个成功的机会;还必须确信他的下属们能很好地安排日程,接受训练和指导,而不必自己亲自去做这些具体的工作。 上面告诉我们,要想减少质量问题,就要“质量者不务正业”,要帮助其他部门,从预防缺陷方面找问题,而不仅仅做一个背黑锅擦屁股的执行者。 第三个,我有幸参加个一次某日企的质量管理会议,他们在研究问题时,首先剖析自我,说我错在哪里了,大家轮着来……相比而言,当我在公司内质量会议上剖析自我的时候,一般问题就都是我的错。 于是,引申出质量者们,在员工们以及领导者们心里的地位变化,决定了一个公司的质量水平的发展方向。 我们知道质量管理有九段口号,今天我们在哪一段,明天我们又在哪一段呢? (9段口号:1.喊口号;2.听反馈;3.靠检查;4.抓基础;5.管现场;6、盯关键;7.重预防;8.按标准;9.求完美。) 收起阅读 »我的哥们老K离职了,准确地说,是被一脚踢出了公司。整整7年,老K陪着东家一路搏杀,跟着项目高潮低谷,千算万算,唯独没算到会折戟在自己人手里。如今人至中年...我的一次跳槽经历与“无妄”卦(下回) 无妄,天下行雷。卦的意思是天以雷示警,不可妄行、妄想。 当我在火车上时,B公司给我打电话的人自称是我的“老乡”,现在B...最近接触到了很多与价值观有关的文章: 总结起来就是: 1.过度关注自我、家族、民族、国家,沉浸于过去、最初的假设、最初的梦想等,在遇到逆境时,便会陷入怨恨。 2.换位思考,不必苦苦追问自己曾经的痛,而是理解别人的难处。永远看到别人对你好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