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 …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绕县境东南而过,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南北。辖13镇、2乡和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人口80万,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有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之称。阳谷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县,全省畜牧强县等荣誉称号。根据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农发【2015】14号》)及聊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编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的通知》(聊财农发〔2015〕16号)要求,我们在对相关产业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阳谷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报请县政府领导同意,确定了粮油、畜禽两个产业作为2016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并编制了《阳谷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阳谷县是农业大县,是畜牧与粮油的优势产区,畜牧与粮油在全县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县确定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辖区内十八个乡镇办事处,产业范围包括粮油、畜禽两大优势产业。符合以上范围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扶持对象。项目所在地阳谷县是农业大县。目前,全县粮油、畜禽生产发展较快,但加工增值能力薄弱,加工产业的优势尚未形成。该规划的实施,一是新增两大产业加工能力,把原料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产品优势,实现由原料资源向初级加工品的转化;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由传统的种植、养殖向加工的转变,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实现产品的增值增效;三是项目的示范效应将促进龙头加工企业的聚集,并在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结购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及其加工业的比重;四是促进两大产业为重点的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基地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五是两大产业生产、加工,均需投入较多的活劳动,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增加农民收入来看,本规划的实施,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规划的实施还将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业,增加非农业收入。随着农民收入增加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第二,规划的实施,除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可间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劳动就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确定以种、养、加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推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带动农户种植、养殖的产业化机械,从而确保整体产能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阳谷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1万亩,占总面积的67.6%。全县总人口80.8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1.16万人,占总人口的87.86%。阳谷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无霜期218天,年平均气温13.8℃,积温5004.6℃,年均日照时数为2546小时。年均降雨量594毫米,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春旱、夏涝是本地降水的一般规律。境域分属于两个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为金堤河水系,黄河流域;金堤北为徒骇河水系,海河流域。黄河流经县东南部,境内长度3.3公里,水量较大,为全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金堤河流经县南部,境内长37.5公里,为季节性排水河道。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1%;第二产业产值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9.2%;第三产业产值81.2亿元,比上年增长43.6%。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种植业总产值54.8亿元,比上年增长7.03%;林业总产值0.35亿元,比上年增长6.7%;牧业总产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6%;渔业总产值0.8亿元,比上年增加20.5%。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4.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9.2万亩,占作物播种面积73%;蔬菜播种面积46万亩,占22.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5万亩,占1.8%;棉花播种面积4.2万亩,占2.06%。全县生猪出栏42.9万头,肉鸡出栏2408万只,肉羊出栏22.9万只,肉牛出栏0.67万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38元,比上年增加1130元,增长11.4%。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9家,其中涉及粮油和畜牧的龙头企业21家,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逐步形成了以凤祥、华康、鑫源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鸡产业链,以健发等企业为龙头的生猪产业链,以神龙、兴盛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体农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快速发展。2014年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资产达80亿元,固定资产4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壮大。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455个,涉及粮食、畜牧等多个方面。新增标准化养殖场18个,全县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75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8家。粮食种植基地、农产品基地种养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家致富。合作社发展进程提速。2014年合作社总数达到1130家,其中种植业629个,畜牧业309个,成员人数达1.3万人,带动农户7.8万户。同时,阳谷景阳冈养猪专业合作社等30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家庭农场初步形成。我县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总数达到31家,其中养殖1家,种植29家,种养结合1家。家庭农场可使流转土地农民获得500元左右的土地租赁收益;同时,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远大于传统的家庭经营,在选择品种、应用技术、经营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跟进。各类专业大户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共有种养大户252户,其中,种粮大户45户,蔬菜种植大户30户,中药材种植大户10户,标准化规模饲养场175个,林果种植大户30户。流转土地面积28241亩,实现年收入35174万元,净收益13975万元,土地流转比较效益增加5100万元。3、农业产业化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激发农村改革新活力。一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加快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二是多元经营主体有效对接,组织模式不断创新。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公司+农户,带动小规模普通农户成长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同时,积极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创新了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三是股份合作日益涌现,联结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各类产业化组织积极探索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联结方式,密切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融合发展。1、坚持集中投入、连续扶持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安排上,明确思路,加大投入,改变过去洒花露水、照顾摆平的做法,采取集中资金,向重点项目、主导产业连续投入的方法,坚持不懈地推进。2、培植优势产业、特色产品。我县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在扶持和引导的目标上,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确定两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挥扶持的作用。3、采取资金引领和对应项目的扶持办法,发挥引导作用。在扶持方法采取资金对应具体项目,小资金引导大投入,保证每笔扶持资金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具体实施中根据每个项目的实际,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倾斜。在资金投向上充分体现扶持的目标。据统计,扶持资金一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分之一用于设备购置和技术引进,避免了财政资金移作他用的情况。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我县的畜牧产业,取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县两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布局分散仍然突出,造成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产业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三是优势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制约了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四是相当多的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特而不优或优而不精,品牌意识淡薄,忽视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无法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品牌产品的过渡;五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不大,全县大部分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实体型经营组织在开展经济活动中,实行有偿服务,形成了自身补偿的有效机制,使经营组织者有能力改进经营设施,增强组织经营功能,确保经营组织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壮大。产业化经营者大都是活跃在农村的能人,他们的成功,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影响感染力,带动起一部分农民大胆尝试的积极性,也吸收了一些农民加入到他们的组织之中,促使农业产业化飞速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省、市业务部门通知要求,确定我县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坚持以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转变观念,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加强研究探索,找准定位,找到突破,推动农发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为主线,统筹各类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发展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扶持力度,探索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努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发展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多措并举,集中打造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紧紧围绕全市产业振兴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准优势特色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扶持,打造资源比较优势大、产业链条延伸长、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切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从农民要求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讲实效、重实绩。在产业开发上,适宜什么就干什么;在生产条件上,缺什么就补什么;在技术方案上,哪个技术先进、经济实用、便于管理就采用哪个,不搞形象工程。既要努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又要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既要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又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经营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植和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阳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做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区域优势。通过发展和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延长产业链,使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的农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到2018年,在规划覆盖范围内,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100%,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达到45%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基本完善,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一是经营主体的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机制健全;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管理规范。经营要有一定规模。种植类,粮食连片种植500亩以上,加工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处理小麦要在500吨以上。三是产品要有品牌。种植类、养殖类和加工类均要有自己的品牌或商标。四是经营方式要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股份公司+农户、订单生产+农业保险等模式。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一是阳谷县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具备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要以农业增效、财政增收、粮食安全为目标,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明确社会责任,调整业务结构,突出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层级,在优化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大力培育阳谷县的现代粮食产业集群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粮食仓储和加工业。二是阳谷县是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县,全省畜牧强县,阳谷县距济聊高速40km交通便利,并且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县都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各地动物疫情不断发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规模化养殖的相关政策,发展规模化养殖有利于疫情的防制,利于管理、减少占地及污染。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户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养殖场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提升养殖产业化发展保险系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养殖场(户)联手共抗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双赢,产业化链条在利益的纽带上咬得更紧。可以解决当前生产中存在养殖成本偏高、疫病风险大、销售等主要问题。2014年阳谷粮食总播种面积149.2万亩,总产70万吨,作为传统农业优势产业,阳谷市粮食产业具有种植面积大,从业人数多,技术成熟等优势,粮食加工业是粮食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发展粮食加工业,可以满足食品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营养化和方便化的需要,对改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粮食企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阳谷县肉蛋奶总产量15.64万吨,肉类总产量达7.27万吨,禽蛋产量5.39万吨,牛奶产量2.99万吨,全年总产值18.2亿元。标准化规模饲养场达到175家。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75家;出栏肉鸡1万只以上的肉鸡场159家;在2000只以上的蛋鸡场706家;年出栏育肥牛50头以上的肉牛场56家;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7家;出栏肉羊100只以上的肉羊场87家,畜牧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综合优势较强,发展潜力巨大,成长性好,关联度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目前正处于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产品深加工提升空间大据估计,农产品加工每进一步产品价值就增加约20%-40% ,而我县深加工只占5.8%,大有发展潜力。加工,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是促进农产品消费增长。品牌经营是行业取得突破的必经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更加看重品牌,我县鸡肉猪肉面粉产品还处在粗加工阶段,提升空间很大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面条、馒头、肉松、熟食调理品的加工,利用真空包装携带方便市场扩展空间大。阳谷县特色产业规划为粮油、畜牧。全县从业主体中粮油、畜牧涉及2331个,其中粮油351个(包括龙头企业6个、合作社267个、专业大户27个、家庭农场51个),畜牧1880个(包括龙头企业15个、合作社1499个、家庭农场17个)。我们规划了龙头企业10个(其中粮油2个、畜牧8个),合作社8个(其中粮油3个、畜牧5个),家庭农场3个(其中种养结合1个、种植2个),专业大户2个,作为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的总体任务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大粮油基地建设,新增粮油基地面积0.2万亩,扩大粮油加工、储藏能力,新增加工、储藏能力生产15万吨。加强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在初加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小包装、熟食等精深加工,延长加粗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区域范围包括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重点加强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发展小包装、熟食等精深加工,延长加粗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建设小麦优质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一批小麦产品龙头企业,以十五里元镇、阿城镇、大布镇、为重点的粮油生产基地;以高庙王乡、闫楼镇办事处为粮油产品的深加工基地建设。以粮油为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企业为阳谷县神龙面粉有限公司、山东兴盛面粉有限公司、合作社为山东富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阳谷为海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阳谷鑫宇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专业大户为阳谷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李俊文全国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阳谷县闫楼镇俊文家庭农场、阳谷县永昌家庭农场、阳谷县和顺园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在高庙王乡、闫楼镇、侨润办事处、十五里元镇、阿城镇、大布镇。区域范围包括18个乡镇办事处。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在已建畜禽商品基地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乡镇,建设优质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创立一批多层次的科技示范基地、优势畜产品外销基地、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不断增强示范带动功能。重点抓好以安乐镇为重点的肉鸡生产基地;以十五里元镇、闫楼镇为重点的肉羊生产基地;以张秋镇、寿张镇、阿城镇为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以西湖镇、安乐镇、狮子楼办事处为畜牧产品的深加工基地建设。以畜牧为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企业为阳谷健发食品有限公司、阳谷鑫源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阳谷华康食品冷藏有限公司、山东阳谷山高食品有限公司、阳谷县康源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阳谷景阳冈良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合作社为阳谷泰兴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阳谷绿奥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阳谷县景阳冈养猪专业合作社、阳谷润生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阳谷县顺发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安乐镇、阿城镇、张秋镇、狮子楼办事处、闫楼镇、寿张镇、十五里元镇。要始终紧紧围绕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举措,依托阳谷农业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充分依托阳谷资源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培植发展两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做到以特确保产业在形成初期得到生存,以特促使产业在发展的中后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特创立占领市场的品牌。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科技牌、区位牌、资源牌,着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特色取胜,造就精品,创造名牌,逐步建立开放型的、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产业链,生产出不断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要的特色产品。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做大做强一个特色产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我县两大优势特色产业粮油、畜牧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通过利益联结互补机制,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主要模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使得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和经营水平得到了有力发展。为有效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推动作用,实现精准开发、规模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集中资金,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一是粮油产业。重点扶持粮油企业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油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科技对粮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扶持一批粮油规模化生产主体,重点建设统一供种、病虫害统防统治、商品化销售等方面的粮油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高粮油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通过加工业,创建品牌产品,重点发展风味型面条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二是畜牧产业。重点发展调理品肉猪和鸡、熟食等优质特色家禽,在宰杀、分割等初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熟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畜产品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畜产品企业设备深加工改造,加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重点加强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在资金增量中重点向优势特色产业倾斜,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解决重点扶持粮油企业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油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畜产品企业设备深加工改造,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通过设立担保基金方法,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优势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贷款,放宽贷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开设绿色通道。粮油方面针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离不开高标准的产业基地的实际,按照各个产业的区域优势布局,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机制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管理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土地流转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估值定价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信贷、用地扶持等方面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打破以往户户都种田,家家小而全的经营格局。鼓励结合优势产业开发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地,促进土地向专业经营大户集中,建设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进而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的高效益。畜牧方面以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龙头企业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农业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建立与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形成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推广技术支撑体系;龙头企业要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工艺,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鼓励龙头企业引进人才、智力和关键技术设备,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重。依托科研的研发,推出有市场前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对研发出来的新、精、深加工技术、加工产品及时进行成果转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科技转化的良性循环,关键技术的自有化,促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含量、装备水平等提高和应用。二是坚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根据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国家投资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对涉农项目实施整合。对整合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形成多级、多部门联动扶持现建设,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二是密切配合,规范申报。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做好规划项目前期调研,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建立项目库,按照项目编制要求和整合项目的原则,分门别类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项目储备的质量和效益。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整合项目要求编制的项目申报建议书,按项目申报程序报上级业务部门争取。原则上要求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要在上一年度完成审定工作。三是严格要求,认真实施。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加强项目管理。涉农项目整合后,按市达的项目投资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严禁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变更项目实施地点。项目竣工后,市、县)要按项目管理权限和程序组织验收,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指导。根据我县两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打造两大产业链,做大做强两大产业,在加大财政扶持的同时,通过实施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市场开拓和知名品牌建设六大重点工程,不断提高我县两大优势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了把我县两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培植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支柱产业, 从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研发创新、产品认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六个方面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20162018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扶持特色产业投入742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020万元,财政贷款5400万元,自筹资金1000万元。具体投入见表1、表2三年计划总投资742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102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资金1000万元,银行贷款5400万元,在财政投资中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资金728万元,省财政资金262万元,市财政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1000万元,从项目单位盈余中获得。规划实施后,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04万吨,肉类生产能力0.8万吨;新增冷藏储存能力2万吨,年加工转化农产品15.5万吨。预计新增总产值2.3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3.1,其中新增种植业产值0.11亿元,畜牧业产值0.7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5亿元。阳谷县是畜禽养殖粮油大县、是生猪养殖、粮食加工的优势产区。特色产业的实施,一是将生猪养殖、粮食种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产品优势,使养殖与食品加工产业得以发展壮大。二是项目的示范效应将促进龙头加工企业的聚集,并在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升级。项目为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努力改善农产品内在质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等方面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加。以本县区域计算,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年均增收1000元,带动农户5000户,增收8000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40人,促进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项目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增效效果显著。同时,通过该规划的实施,也带动了商业、运输、饮食等行业发展。一般来说,种植业的主要环境影响主要是: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安全隐患,引入新品种有可能造成新病虫害发生,有生物入侵的风险;不适当的整地,造成土壤的风蚀或水蚀;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农药喷洒过程中,部分形成细小的液滴悬浮在空气中,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有风时影响范围会扩大;农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危及水生生物;农药在作物体内残留影响农作物品质,同时也会对人畜有不利影响;持久性农药进入土壤,污染土壤,生物富集作用又会使作物受到毒害,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杀灭天敌,破坏生物多样性;肥料使用过量,使用时机不当,比例不当,致使养分下渗污染地下水(氮素),随农田退水和雨水流失,构成农业面源污染(氮、磷);地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焚烧垦荒和对秸秆的焚烧,都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处理措施为:灌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持灌区水资源平衡。增加使用有机肥,将有机肥作为底肥,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提倡将氮、磷、钾按照适当的比例施用到农田,配方施肥可以减少氮肥的损失。选用抗病虫的作物和苗木,引种时对种子和苗木进行检疫,防止病虫草害传播,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的能力。病虫害发生以后尽量使用物理方法(如拔除病株、人工捕捉、灯光诱虫等)以达到少施农药或不使用农药的目的。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化种植,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对连年种植的地区降低种植密度,促进其他物种的生长。保护好天敌,利用自然界物种的平衡来控制病虫害。避免滥用农药,避免大剂量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止昆虫出现抗药性。采用免耕法,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实施春耕减少秋耕,以减少水土流失。按农药使用规程施用农药,对农民进行培训。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倡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治,推荐使用低毒农药,控制使用中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产生的固废废弃物主要是饲养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如处理不当,也将污染厂区环境。厂区生态景观影响。本项目为新建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如不注重绿化和美化建设,厂区生态景观将受到影响。采取的治理措施废气处理所产废气主要为对养殖栏内产生的轻微异味在排气系统中安装活性炭吸附,栏内安装排风扇结合自然通风,增加车间内空气流通量,尽快把气体置换出去。废水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一同进入厂区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集中排放。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其处理措施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可通过沼气池的发酵进行处理,熟化后是很好的无公害肥料。生活垃圾堆放,垃圾集中箱放置场地要做好防渗处理,且尽量减少垃圾堆放时间,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禁止露天堆放、填埋垃圾渣土。对污水处理站定时清出的污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县情,统筹谋划,注重实效。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发挥区域优势与特色,培育开发优势特色农业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加快两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各有关各部门要把加快集聚提升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本规划,科学确定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确保本规划顺利、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整合各类农业投入资金,构建完善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形成多方推进的合力。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整合行政资源配置,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县政府要把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不同特点的产业要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各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农户,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建立产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发展的农户,统一到各自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共同面对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我县两大优势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建设发展模式,让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做好管理、科技、营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要重点解决高新技术、资本运作、现代管理等领域的紧缺专业人才。建立引进和培养人才体系。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提升企业家管理能力。推动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培养管理人才。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以政府为主导、校企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引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整合各类农业科研资源,组织力量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产业品种引进、选育和改良,各项技术瓶颈。进一步健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一批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集成组装配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建设以科技特派员、试验示范站等为主要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到小区,依靠科技增强产业发展活力。